【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沉潜“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十一年又磨一剑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第二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

  2010年,正是李剑锋攻读博士学位的 后一年,当年他在田中群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并将成果刊发于Nature。那是李剑锋教授科研生涯中的第 一篇Nature,也是厦门大学作为第 一单位登上Nature的首篇文章。

  凌晨四点的厦大是我独爱的风景

  时隔11年,李剑锋率领自己的团队再次在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回顾这些年的科研生涯,李剑锋谈到了传承二字。

  此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根植于十一年前发明的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而研究的对象——单晶电极界面水分子,也是李剑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刻苦钻研的课题。

  当年实验设备简陋,机时紧张,为了争取多做实验的机会,李剑锋与同学错峰而行,日夜颠倒地熬在实验室里,凌晨四点的厦大是他独爱的风景。“那几年的努力和坚持总算熬出了成果,但我变成了一个胖子。”李剑锋自我调侃道。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沉潜“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十一年又磨一剑

  不论是当年那个每天在实验室熬到凌晨四点的李剑锋,还是现在常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走得比学生更晚”的李剑锋,他总是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成功是99%的努力加1%的天才,而99%的努力更重要,努力、坚持、积累,必能成

  传承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当年李剑锋的博士导师、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院士的言传身教。

  忆起当年,李剑锋非常感谢导师田中群对他的培养,尤其是教导他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入学后,田中群教授很快便让他参与大量的论文撰写和检查工作,但是针对的不是正文内容,而是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

  在文献管理软件并不普及的年代,李剑锋只能耐着性子,一篇篇查验参考文献的出处是否属实、一处处核对行文格式是否规范、一句句检查标点符号是否准确……

  当年的李剑锋有些不思其解,但随着科研之路的深入,他也渐渐明白了导师的“良苦用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无不需要对科学严谨认真的钻研和对细节无微不至的把控。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沉潜“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十一年又磨一剑

  而今,李剑锋作为导师也同样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现象,关注每一个细节。

  学生王耀辉对此深有感悟,在本篇文章的工作中,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的合成制备,到单晶电极的制备与预处理,再到界面水分子拉曼信号的采集,每个细节都需要投入万分的小心。

  “光是实验的准备往往就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了差错,实验就要前功尽弃。”人前是三千余字的论文,看不到的背后,却是数年无数个细节的往复交织与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

  没有“想不到”,只有“敢不敢”

  “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李剑锋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学院高包容、高活力的科研文化氛围的理解。他敢想敢拼,敢于挑战做“别人没做过的、做不到的事情”。

  11年前在Nature上发表的那篇论文,其实来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在一次实验中,李剑锋想探究金纳米粒子增强水分子拉曼信号的效果,但当时手头并没有配套的金电极,只有一根铂电极可供使用。根据以往的“常识”,样品吸附在光亮铂电极表面时不会产生增强的拉曼信号。由此,他判断更换成光亮的铂电极并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便使用铂电极开展了实验。

  让李剑锋惊讶的是,这一个“错误”的实验却让他发现了来自铂电极表面吸附氢的拉曼信号。原来,金纳米粒子产生的极强局域电磁场也可以增强附近铂电极表面的拉曼信号。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沉潜“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十一年又磨一剑




上一篇:重大突破!利用拉曼光谱对D3胚胎培养液检测,可
下一篇:便携式X射线衍射仪等一批进口商品免税清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