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乡愁印迹”之第四十八集:丹竹



【乡愁印迹】“乡愁印迹”之第四十八集:丹竹

名片

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丹竹头社区现存4座炮楼,其中丹竹头西炮楼院于2012年被列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这些炮楼均为民国时期海外华侨出资兴建,既有保家御敌的作用,又是家族兴旺的象征。民国时期,丹竹头村的炮楼多达7座,形成了较为壮观的丹竹头炮楼群。

抗日战争时期,丹竹头炮楼多被日军伪军占领,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围绕炮楼与之展开了长期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

【乡愁印迹】“乡愁印迹”之第四十八集:丹竹

上世纪70年代的丹竹头,高耸的炮楼格外瞩目。

明末清初,沈、凌、张、罗四姓先祖来到丹竹头村。在梧桐山下、沙湾河畔,开辟农田,辛勤耕耘。然而,此处地薄田少,清末动乱时,村民尤为贫苦,许多村民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他们始终心系故乡,赚到的钱全都想方设法捎回家乡,先后建造了7座外形威武壮观又能保家御敌的炮楼。

历经抗日烽火洗礼和改革开放的浪潮,如今丹竹头村还留存4座炮楼,它们是国弱民困之际村民艰苦创业的缩影,是硝烟炮火中广东人民抗争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蓬勃发展的亲历者。

【乡愁印迹】“乡愁印迹”之第四十八集:丹竹

丹竹头西炮楼院。

远渡重洋谋新路

心系故土建炮楼

丹竹头是远近闻名的侨乡,目前有姓名可查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就有300多人,分布在法国、马来西亚、牙买加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祖辈有不少是为谋生路不得不远渡重洋的华工,其移民史是一部满含血泪的奋斗史。

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东南部,有一座名为丹竹头的古村落,有着300多年历史。立村初期,村前开阔地及河边有一片茂盛的丹竹林,因而此地被称为丹竹头。后来由于村中人口增长,村民不断毁竹耕种、扩建屋居,丹竹林逐渐消失,不过村中长者回忆,至民国初期,在村门楼、月池、塘边还能看见丹竹残根。

清朝末年,政局动荡。鸦片战争爆发后,丹竹头所在的新安县因毗邻香港,成为广东民众武装抗击英军的前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起义爆发,正是在距离丹竹头村不远处的兰花庙(现已拆除)大败清军,是庚子首义的重要战役。

腐败的清政府摇摇欲坠,村民们的生活却未见曙光。列强欺侮、山匪横行、天灾人祸不断,许多村民被迫踏上了远赴东南亚、美洲做血汗劳工的道路。他们九死一生,艰苦奋斗,赚到钱就想办法送回故乡购置田产、建造房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一方面受西洋文化影响,一方面因时局混乱、山匪横行,炮楼院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显得既气派又实用,居民平时在平房和院落中生活,遇到危险就躲进炮楼中。在村民眼中,炮楼既有保家御敌的作用,又是家族兴旺的象征。一时间,在海外打拼发家的村民纷纷在故乡兴建炮楼,一些家族合力兴建,丹竹头先后建起了7座炮楼。

其中,民国初年前往中美洲国家牙买加打工谋生的村民沈国桢,虽然跟万千华工一样,在异国他乡遭受了许多苦痛和不公,但他最终凭借着勤劳智慧,种植贩卖甘蔗发家。他不断捎钱到香港,家人用扁担和竹筐一筐筐挑回丹竹头,建起了丹竹头西炮楼院。

如今,丹竹头西炮楼院仍伫立在塘尾南区,整体保存完好,占地约1000平方米,由一座炮楼和三排房屋构成,炮楼高四层,呈四方形,由三合土夯筑,四面均有瞭望台和射击孔。即使置身今日现代化气息浓厚的丹竹头,每每端详这座典型的客家炮楼院,也能感受到高墙深院的威严,不难想象当时它在小小村落中拔地而起的气势。

【乡愁印迹】“乡愁印迹”之第四十八集:丹竹

曾经的村庄。

精美绝伦八角楼

平地惊雷成传奇

丹竹头7座炮楼中,有座八角楼别具一格,在当时看来极为精美。抗战时期,它被日伪军侵占后毁于战火,同时还炸死了七八个伪军,当地百姓拍手叫好。

据丹竹头村八旬老人沈文香回忆,在村里的7座炮楼中,有一座八角楼形制特别,外表相当华美。八角楼紧邻现存的西炮楼院,就位于丹竹头社区塘尾南区80号房屋所在地。八角楼有五层高,楼顶是八角形,八面均有彩绘,楼下有立柱支撑,形成了走马楼,这种“头重脚轻”的布局显然借鉴了西洋建筑的特点。纵然当时村村建有炮楼,丹竹头村内更是有7座炮楼,但八角楼的样式和精美程度绝无仅有。




上一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步骤、分析和目的
下一篇:复旦大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购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