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药物系列(一)——小核酸药物



基因药物通常由含工程化基因构建体的载体或递送系统组成,其活性成分可为DNA、RNA、基因改造的病毒、细菌或细胞,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或组织,替代、补偿、阻断、修正特定基因,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基因药物是当今最前沿的药物开发领域之一,在治疗遗传病、癌症、糖尿病,预防传染病等方面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遗传病治疗病毒、溶瘤病毒、基因编辑药物、mRNA药物、小核酸药物等,本文将重点对小核酸药物进行介绍。

图:主要基因药物类型

一、小核酸药物发展历程

1978年,哈佛大学科学家Zamecnik等发现用一段互补的核苷酸链可以抑制RSV病毒的复制活动,首次提出了反义核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的概念。1998年第一款ASO药物获批,同年RNAi(RNA interference,RNA干扰)的作用机理被揭示。3年后,RNAi技术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2006年卡内基研究所的Andrew Fire和马萨诸塞大学的Craig Mello因发现RNAi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2018年FDA批准首个基于RNAi原理的siRNA药物。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小核酸药物产业化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

二、新药研发第三次浪潮

小核酸药物是与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完全不同的全新药物类别,其药物构成为核苷酸序列,药物机制为作用于mRNA,通过基因沉默抑制靶蛋白的表达,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世界杯2022预选赛积分榜 创新的战略性前沿领域。

图:ASO作用原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miRNA作用原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比抗体药,核酸药物研发阶段不需要进行复杂蛋白修饰和CMC开发(工艺和质量控制),生产阶段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发酵和蛋白纯化,具有候选靶点丰富、研发周期短、药效持久、临床开发成功率高等优势。小核酸药物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治疗,能针对难以成药的特殊蛋白靶点实现突破,有望攻克尚无药物治疗的疾病包括遗传疾病和其他难治疾病;具备针对“不可靶向”、“不可成药”疾病开发出治疗药物的巨大潜力,有望形成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现代新药第三次浪潮。

三、国外企业小核酸药物研发概况

小核酸药物主要包括反义核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信使RNA(mRNA)适配体(aptamer)、核酶(ribozyme)、抗体核酸偶联药物(ARC)等。目前全球上市的小核酸药物共有14款,包括4款siRNA药物和9款ASO,1款核酸适配体,约80%的产品是2015年以后上市,绝大多数适应症为遗传病。Ionis、Alynlam、Sarepta是小核酸药物三巨头,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线。

表:全球上市小核酸药物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Ionis是全球反义核酸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领头羊,基于自身专有的配体共轭反义技术LICA,Ionis建立了丰富的首创药物和最佳药物的研发管线,包含超过三十多个在研品种,适应症覆盖心血管、代谢、神经、呼吸系统、眼科、癌症、传染病等领域。其药品Spinraza(Nusinersen)在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的脊髓性肌萎缩(SMA),治疗费用高达75万美元/年,2019年销售额达21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小核酸药物。

图:Ionis产品研发管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Alynlam是全球RNAi药物的霸主,目前全球上市的4款RNAi药物全部由Alynlam及其合作伙伴开发。开发安全有效的递送系统是实现siRNA技术的关键,Aynlam在这一领域开发出脂质纳米粒子 (Lipid Nanoparticle,LNP)递送系统平台和ESC+ GalNAc-siRNA皮下给药递送平台,并于2011年启动了“Alnylam 5x15”战略计划,随着二代LNP平台和ESC+ GalNAc-siRNA平台技术的发展,Alnylam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候选药物。据悉除了已获批的patisiran是采用二代LNP递送系统之外,其它候选产品均是采用ESC+ GalNAc-siRNA技术开发而成。可见,Alnylam已经将其研发重心转向皮下给药方式的GalNAc-siRNA缀合物。

图:Alynlam产品研发管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上一篇:生物反应器公司
下一篇:浙江PEPA离型膜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