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最小纳米粒子,“全景技术”来帮忙



  

观测最小纳米粒子,“全景技术”来帮忙


  借助“全景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监测光传输的变化,并确定直径25纳米的纳米颗粒特性。

  目前,纳米颗粒成像技术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人员难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毒和其它微观结构。

  《自然通讯》杂志当地时间11月16日发文称,美国休斯敦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针对纳米级物体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全景”(PANORAMA)。该技术依托非散射光,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监测光传输的变化确定目标特征,可用于探测直径25纳米的微小颗粒。

  全景技术得名于“等离子体纳米孔径无标记成像”(PNLI)——它体现了该技术的关键特征——可用于介电纳米颗粒的检测、计数以及确定单个介电纳米颗粒尺寸。

  论文作者、休斯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Wei-Chuan Shih解释说:“标准显微镜能够成像的最小透明物体的尺寸范围为100~200纳米。影响微小颗粒成像的因素较多,除尺寸之外,还与其对光线的反射、吸收或散射有关。”

  标记是一种常用技术,它需要研究人员对目标粒子有一定了解。例如,病毒具有刺突蛋白,研究人员可以采用荧光染料等标记这种特征,以降低病毒检测的难度。

  “很多超出检测限的纳米颗粒根本无法用现有技术检测。”Shih说,“‘标记术’此时也是无效的,因为只有当研究人员对目标粒子足够了解,标记才能发挥作用。在有了全景技术之后,研究人员无需再做标记,他们可以直接观测样品。”

  全景技术的门槛不高。它的主要设备是标准型亮场显微镜,这是一种几乎在任何实验室都能找到的常规设备。Shih说:“数据显示,全景技术的潜力可能还不止于此。我们止步于直径25纳米的颗粒,是因为这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小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了。”

  原创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上一篇:关于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 “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
下一篇: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