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助非洲解决粮食问题



最近,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水稻取得巨大成功。抽样测产数据显示,在当地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0.8吨。而当地一般水稻产量只有每公顷3吨。

 

3倍多的差距是怎么实现的?难度有多大?

 

别说整个非洲,就是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难度也很大。

 

原因很简单。马达加斯加气候条件复杂,近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高原、半干旱四种气候。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的高产种子,绝非易事。

 

就算培制出高产种子,要大规模推广,还离不开当地规模化制种。今年4月,我国在非洲才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

 

种子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培训:如何对当地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为解决这一难题,2012年至今,中国农业农村部已举办了260期培训班,累计为非洲5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980人次。

 

每公顷产量10.8吨,对非洲农业意味着什么?    

 

以马达加斯加为例,该国农业人口占80%,但稻米的产量却一直不高,至今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40万吨。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下,以胡月舫为代表的中国专家给马达加斯加带去了杂交水稻的最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植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5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这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种子。

 

“只要马达加斯加全国杂交水稻面积推广达到15%,就能实现大米自给。”胡月舫表示,依靠中国新技术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是非洲当地品种的2到3倍。受益的不仅仅是马达加斯加,而是整个非洲。 

 

从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到帮助非洲兄弟解决粮食问题,杂交水稻走出国门,不仅为非洲提升了粮食自给能力,更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再添“中国贡献”。

 

(经济日报公众号 6.28 乔金亮)

 




上一篇:小麦、稻谷口粮作物产业链及投资框架
下一篇:日本连续3天新冠确诊病例超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