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丛书盘点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成果构成,其主旨是反映、揭示、解释我国快速而巨大的社会变迁,推动社会学研究的创新,特别是推进新一代社会学人的成长。
丛书 · 书目
(按出版日期倒序排列)
01内外有别: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
徐宗阳 著
2022年5月/99元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争斗”,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对立”,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内外有别”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02青年与社会发展:
中国和巴西的比较
李春玲 [巴]T.德怀尔(T. Dwyer) 等著
2022年3月/128元
本书是中国和巴西学者经过多年合作取得的一项比较研究成果。两国学者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文献研究资料,分别从社会变迁与青年研究;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文化与认同;消费与休闲;教育与就业;性、婚恋与家庭;社会态度与政治价值观;互联网与公共生活等主题系统展现两国当代青年风貌,重点考察了近几十年中国和巴西的社会变迁对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给青年带来的生活境遇变化。同时,本书也分析了青年行为选择和态度倾向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预测了未来两国青年人境况的变化趋势和社会发展走向。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两国青年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青年问题、改善青年生存境遇、促进青年发展提供一个比较视野的参考。
03家庭教育投入:
期望、投资与参与
刘保中 著
2021年4月/79元
家庭教育是当下的社会热点,教育投入则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伴随愈演愈烈的育儿竞争,家庭教育投入似乎正在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处于不同社会位置的家庭借助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在教育场域中为子女竞争资源与机会。不同家庭之间的教育投入“鸿沟”不断扩大,其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也在加剧。本研究采用教育过程视角,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力图揭示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的全貌和影响链条。
04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
历史、实践与思考
付伟 著
2021年4月/118元
本书以潮镇的家纺产业为例,分析了潮镇的特殊工业化历程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实践样态。潮镇的工业化离不开一种源于乡土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我国乡村工业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在不同区域都呈现极强的韧性和活力。本书还吸纳了与潮镇形成呼应的三个典型案例——浙江省L市的来料加工、石家庄市域的乡村产业体系以及安徽省金寨县的特色农业。基于对四个地区的考察,本书认为城乡融合的乡村产业是扎根于特定社会基础的结果,乡村社会除了给乡村产业提供特定生产要素外,乡村社会中的具体关系和交往心态往往也是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
05出生与机会:
出生队列规模变动与人口福利
马妍 著
2020年12月/98元
中国特有的人口转变造就了规模不同的出生队列,规模不同出生队列的成员是否具有不同的人生机会和福利水平?本书从出生队列的视角出发,运用大型纵向追踪调查数据,采取多种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成员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人口福利的影响,并用人口模拟分离出出生队列规模的净效应。本书发现,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成员的健康福利、教育福利、经济福利和婚姻福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性别因素和城乡因素调节了这种影响。同时,出生队列规模变动的影响会随着生命历程的推进不断减弱,其引致的人口福利优势或劣势会在队列成员的生命历程中不断传递和累积。本书关注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成员人口福利的影响,实质上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我国人口转变的后果,将已有的人口转变研究引向深入。
06劳动光荣
农民工群体及其结构化
徐法寅 著
2020年8月/89元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民工群体已存在四十余年,且数量持续增加。这就是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化过程,即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以打工生活方式为显著特征的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占据比较稳定的比例的过程和现象。本书考察了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宏观制度基础和微观心理机制,并揭示农民工群体发展过程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启示。本书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政策意义。
07新中产与新消费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阶层结构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
朱迪 著
2020年3月/108元
本书聚焦新中产阶层,考察其阶层特征、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主要关注新兴的消费文化和消费形态,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消费”,旨在分析在社会转型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如何参与消费文化,以何种角色参与新兴消费,如何通过消费增强主客观福利、塑造文化品味、获得阶层认同以及实现阶层区隔和社会再生产。
08网络参与的代际差异
70后、80后、90后群体的比较
赵联飞 著
2020年2月/118元
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在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之中,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形塑了21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也为成长于该时代的70后、80后、90后群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由于不同时代群体的生命历程不同以及生命历程与互联网发展进程之间的耦合差异,其网络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在接入、技能和应用三个层面形成了互联网鸿沟。在既定社会结构之下展开的互联网发展进程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场景。
09地方金融治理的制度逻辑
一个风险转化的分析视角
向静林 著
2019年6月/98元
作者通过引入风险转化的分析视角,试图解释地方金融治理中的普遍现象,即地方政府为什么选择混合治理结构、何以介入金融纠纷以及风险分担规则为何不确定,并揭示了这些现象的内在关联及背后的制度逻辑。本书是国内金融社会学领域的一项有益探索,有助于我们以不同于金融学和法学的视角理解金融治理,从而为分析急剧变迁社会中的秩序形成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10同舟
职业共同体建设与社会群力培育
杨可 著
2019年4月/59元
本书尝试以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的社会企业——民生轮船公司为历史个案,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中考察其领导人卢作孚等所倡导的“现代集团生活建设”方案与历史实践,探寻其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过程对于在职业纽带之上培育社会“群力”、打造社会团结与建设现代国家之积极意义。
11乡村工业化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
梁晨 著
2019年4月/69元
作者以华北某省P县西河村为案例,关注社会团结的命题:村庄共同体为何日渐衰败?村庄的公共生活在工业化之后为何衰减?这种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村庄工业化的关系如何?是否能在村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新型的社会团结?本书通过对西河村在乡村工业兴衰过程中村庄公共利益分配、社会秩序与村庄文化规制变化的研究,试图解释村庄共同体在本土产生的乡村工业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迁,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村庄建设的基础与可能性。
12公司的再造
金融市场与中国企业的现代转型
杨典 著
2018年3月/79元
本书探讨了中国企业成功转型背后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作者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绝不仅是企业融资和迅速致富的手段,还对小到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改造、大到中国企业的整体现代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对中国企业现代转型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不同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新视角加深对中国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理解,对于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企业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生活在此处
中国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
朱迪 何祎金 田丰 著
2018年3月/108元
互联网和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本身便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本书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赋能,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用四个字母(H.E.R.E)概括生活在此处的“社会”或者展开行动的空间场域的基本特征。而如何创造条件跨越技术能力差异带来的“鸿沟”、如何让不同能力和条件的人群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14超越城乡
资源、机会一体化配置
王春光 著
2016年9月/69元
作者以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视角,结合中国的城乡关系,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并由此展开对城乡关系一体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最后提出城乡综合改革的建议。从理论上来说,本书梳理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并针对中国的城乡关、城乡一体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中国特定的城乡关系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从现实来说,我国要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不仅关系农村的发展,更关系城市的发展。
15家庭负担系数研究
田丰 著
2016年6月/59元
本书研究和设计了能够简洁明了体现家庭负担状况且方便使用的家庭负担系数,并分为以人口数量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和以负担类型为纲量的家庭负担系数。书中还结合调查数据对全国总体的家庭负担状况进行了测量和估计,并依据家庭负担系数的大小,把中国家庭划分为完全负担家庭、高负担家庭、中高负担家庭、中等负担家庭、中低负担家庭、低负担家庭和没有负担家庭,进而提出可供政策参考的家庭固定负担、家庭浮动负担等类型划分。
16找回家庭
农村代际合作与老年精神健康
王晶 著
2016年4月/69元
精神健康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范畴,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必然嵌入在一个社会形态之下,由社会形态建构而成,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形塑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如果说传统家庭秩序的维系是有赖于家庭伦理,那么现代家庭秩序的基础则在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
17再造城民
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
施芸卿 著
2015年5月/68元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构成本书两个前后呼应的部分,既记录了平城全面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 “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
18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
社会资本与信任
邹宇春 著
2015年5月/59元
要真正理解人与人的互动,信任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但信任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预期还是实际发生的行为?在当前社会问题高发的背景下,是不是这个社会已没有值得我们信任的人群或制度,如果有,他们又是谁?随着“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嵌入在人们社交圈內的各种资源(社会资本)呈现何种变化,它们会如何影响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外在的结构性资源(如户口、住房、工作单位等)在这种影响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深受关注的问题,都将在本书中通过严谨而生动的分析一一予以回答。
19生活的政治
世界工厂劳资关系转型的新视角
汪建华 著
2015年3月/69元
近年来新工人抗争浪潮的兴起,以及行动方式、诉求的变化,预示着中国劳资关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转型趋势。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力图从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社区生活实践讨论世界工厂的劳资关系,分析社会关系与生产政体如何影响工人的生活与抗争行动,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劳工的一些新观点,如“实用主义团结”等,对于分析农民工的日常生活、阶级意识和群体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县域社会现代化
太仓故事
王春光 等 著
2015年2月/79元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作者以社会学的语言和想象,从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联系、人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深描了太仓的社会变迁,并对太仓社会现代化的经验、行动策略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21社会心态理论
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
王俊秀 著
2014年5月/58元
本书以探讨社会心态的理论为主,试图构建一个理解社会心态的框架结构,对于社会心态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包括社会心态的定义、结构框架、运行机制、指标体系等,也对社会心态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进行了回溯。本书的内容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的实践,就社会心态的一些核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22气候变化与社会适应
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研究
王晓毅 张倩 荀丽丽 等 著
2014年3月/69元
通过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个案、系统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气候变化与制度变迁。作者指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提升草原牧区的社会适应力。只有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并可持续地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力。
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
房莉杰 著
2014年12月/39元
作者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讨论了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将信任研究的信任文化、关系嵌入、理性分析、信任经验四个视角联系起来。具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有具体的信任文化,社会成员的心理嵌入其中成为信任经验,社会成员结合经验与制度理性分析制度信任的成本一收益,最后得出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判断,并付诸行动。
24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杨宜音 王俊秀 等 著
2013年7月/59元
本书初步廓清了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搭建了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心理机制和主要效应,从而使这一领域有了自己理论讨论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同时,在现实生态感受、社会情绪体验、社会信念等三个子领域细化了社会心态的研究内容。在这三个子领域中,研究者注重该研究的学术积累脉络,从概念、机制的爬梳做起,从小型研究做起,分析和发展出测量工具。
25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变迁
基于五城市的调查
马春华 李银河 唐灿 王震宇 石金群 著
2013年5月/69元
家庭变迁一直是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家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家庭变迁和社会变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国家庭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各自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家庭变迁也呈现不同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五城市家庭调查组”以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起点,将城市家庭置于传统-现代的维度中进行考察与分析,并指出:中国城市人心目中存在“主观家庭”“客观家庭”等多种家庭定义;相比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探讨家庭变迁更为重要的变量;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呈现“多元模式”,是由“多因素共同推进”的,经济因素只是家庭变迁的推动力之一,还有更多的非经济因素(比如政策、文化因素)会影响中国城市家庭变迁。
26品味与物质欲望
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
朱迪 著
2013年12月/59元
以全球化、城市化和扩大内需为背景,本书从日常消费、物质文化和品味三个维度考察了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倾向,尤其关注新出现的消费倾向如何在当代特殊的社会文本中实践。通过揭示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够探讨一些未来的消费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为扩大消费、城市化和相关制度改革作出政策建议。本书为实证研究,定量数据来自几个近年的全国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定性数据来自作者于2008年在北京对30位中产阶层成员做的访谈。
27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
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
李春玲 主编
2013年12月/99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境遇与态度: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关注影响80后生存状态的以下几个主要方面:80后青年群体的就业与失业问题、80后青年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80后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态度、80后青年的婚恋观和交往模式,以期呈现80后群体的基本面貌。
28现代性与虚拟社区
赵联飞 著
2012年11月/49元
作者对现代性以及虚拟社区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虚拟社区和现代性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最大的特点是紧扣当代中国现实,并强调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理解当今中国的虚拟社区现象。主要的创新之处:一是结合中国大陆的现实发展了个人现代性和传统性量表;二是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对虚拟社区交往和表达行为的测量和分析方法;三是全书充分体现了“定性探索-定量验证-理论发展”研究逻辑,结构严谨。
29“失序”的自然
一个草原社区的生态、权力与道德
荀丽丽 著
2012年11月/39元
作者立足于一个荒漠化草原社区的实地研究,从产权边界的建构、自然观的转型、市场主义的扩张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草原“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得以形成的社会历史过程,揭示了现代国家权力在边缘地方社区中的扎根机制。
30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
田丰 著
2011年12月/45元
本文使用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1982年、1992年、2001年生育率调查数据,按照Glick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基本模型,详细分析了从1980年到2000年之间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初婚、初婚初育间隔、生育最后一个子女、第一个子女离家、最后一个子女离家、丧偶和死亡等重大生命事件,并将家庭生命周期按照核心家庭的历史,划分为形成、扩展、扩展完成、收缩、收缩完成和解体六个阶段。因出版日期较早
部分图书无纸书库存
原标题:《书单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丛书盘点》




上一篇:程毅中、李岩、宫晓卫:献言新时代古籍工作
下一篇:青岛农业大学多电机驱动科研实验台采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