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编者按】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栽树工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省政协坚持“党委有声音、政协有响应,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跟进”,聚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组织委员与企业家围绕科技创新议题认真履职、协商建言,努力为安徽创新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委员杜江峰: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我省拥有众多创新要素,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对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做强创新链,加大平台引进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合作,探索建立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做优人才链,集聚高端产业人才,建立产业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产业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做到引才、稳才两手抓;做大资本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扩大高校院所有效研发投入,注重研发经费的覆盖面。引导培育科学仪器龙头企业,集聚孵化一批产业链企业,打造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等平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的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提供精准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服务,做好成果转化的“引路者”和“护航人”。填补相关制度或规范空白,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深入长效合作,加快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共同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焦文广(代表民建安徽省委):

  加快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

  现阶段,有关方面对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政策和引导力度不大,创新组织和人才短板突出,重大创新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效率低。

  建议加强创新组织建设,成立国家或省级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实验室,聚合国家、行业、省内优质产学研资源,面向高效发电、能源系统融合、端到端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加快技术创新和突破,树立安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有关部门统筹对接事宜,在信息平台定期发布高校系统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跟踪有关对接进展,定期诊断供需错位等问题;以组织论坛、会议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各方诉求,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匹配度。推动创新成果场景应用,在全省打造一批系统技术创新成果示范项目。

  省政协常委戴夫:

  促进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建议省及以下各级政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职能部门,常态化统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保障问题。建设可高度信赖、相关职能部门认可的信息交流共享“百度”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供给和产业技术需求两方信息一键进入、方便搜索,让企业能找到技术,让技术能找到“家”。

  强化“中介”“中试”两个机构建设,选择我省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支持高校院所以及行业龙头牵头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在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的条件中,突出中试条件的占比权重。组建由技术、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第三方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机构或平台,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和管理,培育高质量技术经纪人队伍。

  省政协常委王容川(代表民进安徽省委):

  实施科技创新密集工程

  建议规划打造科技创新和转化集聚区,构建创新发展新引擎。按照科产城一体融合的思路,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及合芜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在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域,密集引入、布设“政产学研用金”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打造诸如 “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研发总部等汇聚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成果转化顺畅、生活配套完备的都市型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持续加大对高校院所经费投入和编制等政策保障力度,提升安徽高校院所整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引导高校院所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出台安徽省属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考评考核细则,激发高校院所创新转化积极性。

  省政协委员汪建中:

  促进产创深度融合




上一篇:siRNA和ASO有什么异同之处?
下一篇: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 审定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