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城为载体 新型城镇化构建发展新格局



本报记者 王登海 北京报道

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勾勒了城镇化建设新图景。

《意见》从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五个方面明确指出“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体如何落地?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文华博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城建设、设施发展、公共产业改造,这些都需要统筹设计,因为县城只相当于一个中心镇,处在整个县域城镇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对周边小城镇具有虹吸效应。而如何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产业体系格局还需要具体的政策设计。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陈思雨认为,各地应在《意见》指导下,合理选择县城的发展路径,加强政策衔接和有效传导,把握发展建设的时序节奏,形成执行闭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要求以及各类县城人口集聚、服务能力实现资源精准投放;持续培育县域产业发展动能,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意见》时表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意见》提出,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将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县城功能定位需要体现均衡竞争力、差异化竞争。县城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就业、社会、生态等综合发展方向,决定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孙文华表示,《意见》明确了五类县城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把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承接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将与大城市形成功能的互补。而强调县城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功能,这两者将有效服务于“三农”,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和筑牢生态屏障的功能。

陈思雨也认为,科学定位县城功能,分类指引县城发展方向是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就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功能定位,结合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以及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这也有助于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格局,切实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谋特色

《意见》还就培育发展县城的特色优势产业作出部署,一是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二是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三是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四是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改善县城消费环境。五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




上一篇:产业与治理|如何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
下一篇:海达股份并购科诺铝业 标的公司采购数据有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