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出人意料!科学家发现,癌症患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通常针对特定的癌种,选择特定的基因组合作为panel来进行基因检测,从而为患者寻找可行的治疗方案。

  但现在,精准治疗登上舞台,更多的新药正在诞生,他们的靶点基因更为罕见,目标获益群体更为小众。因此,有理由相信:目前使用的这些癌症特定的小panel检测,会让患者失去从新药物和新研究成果中获益的机会。

  但在临床中广泛推广更为全面的基因检测,包括大panel检测,全外显子测序,甚至全基因组测序(WGS),经济代价大。此外,由于现有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临床医生也不知道治疗期间是否需要重复测序。

  例如,有研究表明,与原发灶相比,转移灶基因组的异质性相对较低[1]。也有研究指出,系统治疗会刺激肿瘤基因组变化[2,3]。

  日前,荷兰癌症研究所的Emile E. Voest教授团队,在《自然·医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探讨了癌症基因组在治疗中的演变情况[4]。

  文章认为,在转移性肿瘤的系统治疗中,治疗相关标记基因基本保持稳定,一次WGS足以为治疗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因此,在精准治疗时代,可以展望更精细复杂的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大展身手。

论文首页截图

  Voest团队分析了481份转移瘤样本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些样本来自231个成年患者,瘤种分布与欧洲及北美实体瘤的发病率基本一致。

  他们将这些数据整合成250对“配对样本”(Biopsy pairs),每对样本都是同一患者肿瘤转移前后分别获取的肿瘤组织。配对样本取样间隔的中位数是6.4个月(范围:0.6-33.3个月)。

  配对样本分布情况

  Voest团队首先量化了配对样本基因组的变化。

  总的来看,转移性肿瘤组织突变数量在两次活检间隔期内显著增加,但净增长中位数相对适中(0.35个突变/Mb)。其他观测指标,如因体细胞拷贝数改变(SCNA)而变化的基因比例、全基因组结构变异(SVs)的数量,以及每Mb中微卫星区域的缺失突变情况,都在两次活检间期内有所增加。

  突变数量在两次活检间隔期内显著增加

  接下来,Voest团队评估了在这些样本中,体细胞驱动基因的演变情况。在本研究中,他们将微卫星不稳定(MSI)也定义为一种驱动基因的变化形式。

  他们在481份样本中共检测出2491个驱动基因,包括122个原癌基因,和155个抑癌基因;有466个(97%)样本检测出至少1个驱动基因突变。在配对样本的对比中,平均驱动基因的个数是一致的(P=0.33),各样本的中位驱动基因为5个。

  常见驱动基因

  配对样本中平均共享的驱动基因数为4个。在首次活检中检出的1318个驱动基因中,1132个(86%)同样在二次活检中检出。在二次活检检出的1325个驱动基因中,193个(15%)在首次活检中未出现。

  Voest团队分析了5个发病率最高的癌肿,与整体相比,这些常见癌种配对样本中驱动基因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观察到,配对样本取样病灶不同、更长的活检间隔时间,是两个增加配对样本驱动基因改变率的因素。

  驱动基因变化情况

  Voest团队随后分析了配对样本中可操作肿瘤基因(actionable cancer genome)的变化情况。可操作肿瘤基因在文中被定义为能够影响临床决策的标记基因,包括已经写入指南的决定标准治疗(SOC)的标记基因,和处于研究阶段的基因,即待研究标记基因。

  通过搜索OncoKB[5]、CGI[6]、CIViC[7] 和 iClusion四个临床数据库,定位各个癌种中能影响SOC的标记基因。

  在481个样本中,有111个(23%)发现了至少1个SOC标记基因,其中71个样本含(15%)药物敏感标记基因(例如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热点突变),37个(8%)含耐药标记基因(例如结直肠癌中的KRAS热点突变),另有3个(0.6%)样本同时含有敏感标记基因和耐药标记基因。

  此外,Voest团队也聚焦待研究标记基因,主要关注与药敏相关的靶点,因为这些靶点能帮助病人参与临床试验。共346个(72%)样本发现了待研究药敏相关标记基因。




上一篇:断眉Charlie Puth公开恋情 曾签约模特公司被力捧
下一篇:一次即可检测新冠和流感!我国首个荧光PCR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