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疫情系列报告之三:新冠疫苗研发概览



新冠疫苗研发思路:新冠病毒与SARS、MERS同属冠状病毒,结构相似,因此可借鉴此前疫苗研发经验。对于基因工程疫苗而言,找到有效抗原分子是关键。根据相关病毒学研究及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经验,刺突糖蛋白(S)可能为主要抗原分子,但S蛋白的三聚体空间构象及高度糖基化为疫苗研发带来挑战。

    新冠疫苗技术平台:截至2020年4月30日,WHO共列示了全球在研的102款COVID-19候选疫苗,涉及7大技术平台。其中传统疫苗平台,技术成熟;灭活疫苗:P3实验室与潜在ADE效应是难点;减毒活疫苗:研发过程漫长。基因工程疫苗平台,平台化技术,研发速度快;亚单位疫苗:体外模拟抗原蛋白天然构象与佐剂选择是难点;病毒载体疫苗:AD2/5病毒载体部分人群天然免疫; 核酸疫苗:平台技术尚未得到验证。

    新冠疫苗临床研发:传统疫苗研发需5-10年;疫情当前,新冠疫苗预计仍需12-18个月临床研究。目前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进入II期临床;BioNTech mRNA疫苗、牛津大学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进入I/II期临床;Moderna mRNA疫苗、Inovio DNA疫苗、武汉所、北京所、科兴生物灭活疫苗进入I期临床。

    投资策略:厚积薄发,中国疫苗行业即将进入增长新篇章

    (1)供给端:疫苗创新大潮已至

    面对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1月24日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首次公布新冠病毒毒种信息至今,国内各学术研发机构与疫苗研发生产企业的快速响应与合作协同,是过往疫苗行业硬件与软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P3及以上实验室55家,相比于SARS期间国内研发条件的捉襟见肘已有极大改善,但同美国的1300多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国产疫苗企业早已能满足每年约1500万新生儿的基本免疫需求,但在高端创新疫苗领域,外资企业仍一枝独秀。然而,随着国产HPV疫苗、13价肺炎疫苗等的相继问世,以及众多国产疫苗企业在研管线的陆续成熟,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国产创新疫苗将迎来上市的小高潮,为中国人带来更高性价比的疫苗产品。

    (2)需求端: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有望加速二类苗渗透

    此次疫情过后,公众健康意识及防护意识或将大幅提升,二类苗接种意愿也有望逐步提升;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以及行业相关政策的鼓励引导,预计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未来具有消费品属性的二类苗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成为疫苗市场的主流。建议关注康泰生物(四联苗,13价肺炎、二倍体狂苗在研)、智飞生物(EC+微卡在研,代理HPV、五价轮状)、沃森生物(13价肺炎)、华兰生物(四价流感)、长春高新(鼻喷流感),以及港股康希诺生物-B(四价流脑在研)等具有创新能力的疫苗研发企业。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持续发展,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临床研发失败,抗体依赖的免疫增强(ADE)效应,产能不足等




上一篇:多国机构争相研发新冠病毒疫苗 葛兰素史克入场
下一篇:新�?汽车品牌�?��实施管理办法》明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