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基因做手术



  ◆◆◆

  文/郭晓强

  花开花落,生老病死,这些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位于细胞内的染色体上,其本质是一类由四种碱基(用四种字母A、G、C、T表示)组成的DNA片段。这四种碱基的不同排列顺序构成了不同的基因,这些基因几乎参与了生命的每一个过程。但是,如果基因功能不正常,比如太活跃或不工作,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常见的如肿瘤和遗传病),此时我们可认为基因“得病”了。基因“得病”后怎么办?轻的可以吃药,重的话则需要通过手术予以纠正。

  基因手术的原理类似于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由两个关键部分构成。第一是手术刀。这是一类被称作酶的蛋白质,是手术完成的关键。第二是识别装置,有蛋白质、DNA或RNA等。它们就像外科医生,指挥着手术刀,以保证纠正错误基因的同时不伤害正常基因(就像外科手术切盲肠的时候不能将大肠甚至肾脏等切除)。

  基/因/手/术/之/一

  基因打靶

  手术刀:重组酶

  识别装置:和待手术的基因序列基本一致的DNA

  基因打靶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技术,发明该技术的三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小鼠身上的实验已经取得成功:对胰岛素基因损伤的糖尿病小鼠进行基因打靶可治疗其糖尿病。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存在巨大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细胞内的重组酶活性都很低——手术刀不锋利难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基/因/手/术/之/二

  限制性内切酶法

  手术刀: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装置: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特殊的手术刀,它还具有识别功能,可以专一识别一段基因序列同时将DNA切开。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细菌中。经典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过短(4~6个碱基),不能有效区分2万多种不同的基因,容易出现“手术误伤”。

  基/因/手/术/之/三

  大范围核酸酶法

  手术刀:大范围核酸酶

  识别装置:大范围核酸酶

  大范围核酸酶能够识别多于14个碱基的序列,理论上可区别所有基因。但这类酶的数量太少,绝大多数基因都找不到相应的酶,缺了手术刀就无法进行手术。

  基/因/手/术/之/四

  基锌指核酸酶技术(ZFN)

  手术刀:DNA内切酶FokI

  识别装置:锌指蛋白

  锌指蛋白是一类专一识别3个碱基的蛋白质,不同锌指蛋白识别的碱基也不同,因此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从而达到区分不同基因的目的。锌指蛋白没有切开DNA的能力,工作时需要手术刀——DNA内切酶FokI(一种核酸酶)的配合。

  锌指核酸酶技术(ZFN)将手术刀和识别装置分离,并利用外源的手术刀增加基因的切开效率,是一个很大进步。但是,该技术需要根据基因序列进行锌指蛋白组合,组合后的识别效率不高,容易引起手术“误伤”。

  基/因/手/术/之/五

  转录激活样效应蛋白核酸酶技术(TALEN)

  手术刀:DNA内切酶FokI

  识别装置:转录激活样效应蛋白

  转录激活样效应蛋白也可专一识别碱基,且一种效应蛋白识别一种碱基。这为组合带来更大便利。如果识别18个碱基,只要根据一一对应关系组合18个效应蛋白即可,组合后的识别效率远远高于锌指蛋白,且设计过程大大简化。其效率较高,操作相对简洁,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技术涉及烦琐的蛋白质组合,大多数普通工作人员无法有效掌握,从而为普及带来不便。

  基/因/手/术/之/六

  导向RNA辅助的DNA手术(CRISPR-CAS9)

  手术刀:细菌核酸内切酶CAS9

  识别装置:导向RNA

  将手术刀(导向RNA)和识别装置(细菌核酸内切酶CAS9)同时转移入细胞内,识别装置与待手术的目标基因实现专一配对,并启动手术刀,从而将两条DNA链同时切开。

  该技术利用碱基配对原理实现识别效应,大大简化了设计程序和实验操作,有利于推广和应用。此外,转入多个特异性导向RNA还可同时实现多基因手术,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带来更大便利。




上一篇:涨停雷达:农药个股异动 先达股份触及涨停
下一篇:结直肠癌 TNM 分期(第八版):新版本 新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