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中国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



  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乘势而上 中国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回眸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

  2020年金秋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航船指明方向。

  展望“十四五”,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中国经济将迈入新发展阶段。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中国经济巨轮将乘风破浪,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稳步复苏

  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疫情阴霾未散和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回眸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更能感受其行之不易和成绩可贵。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从一季度被迫“深蹲”,GDP同比下降6.8%,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一度出现两位数下降;到二季度GDP增速跃升至3.2%;再到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至4.9%,多个指标实现年度首次转正……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势头不断夯实。

  这份特殊时期的发展答卷,彰显了中国经济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实力量。

  宏观指标纷纷向好,中国经济大盘稳固。三季度GDP增速反弹至4.9%,领先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6.2%的历史最高值下降至9月的5.4%,符合6%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截至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426亿美元,比去年末上升346亿美元。

  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产业循环持续改善。生产端,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连续六个月保持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4%,连续五个月正增长。需求端,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实现年内首次转正;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0.7%,年内累计增速首次转正。

  “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也都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跃上新台阶

  今年中国经济交出难能可贵的成绩单,既彰显中国经济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具备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厚积薄发,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强大韧性抗击风险,在抗击疫情中崛起复苏的伟大力量,离不开五年来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离不开五年来中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累积的厚实基础。

  五年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续写了成绩斐然的中国奇迹,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力量。

  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一步。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近30%,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四年年均增速达19.4%,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5万公里,高速公路接近15万公里,流动的中国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重大工程拔地而起,惊艳世界。

  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网络加速成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上一篇:学校果树分子与发育生物学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发
下一篇:社会各界热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