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意表达是群众为实现其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诉求活动,其实质是把群众的态度、意见转变为向社会、向国家表达要求的方式。民意表达渠道畅通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获得尊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是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解决矛盾,还可以聚民智、集民力,这对于一个把执政为民作为治国理念的现代执政党来说,不仅是一种执政智慧、一种善治能力,也是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增多,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利益表达诉求不断高涨。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普通公民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搭建了便捷平台。因此,研究和把握大众麦克风时代畅通民意工作对于推动民主,促进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众麦克风时代畅通民意工作面临的机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上网网民4.64亿,成为世界第一大上网终端。全国博客数量4.01亿,微博客超过3.31亿,社交网站用户2.88亿,网络视频网民达到3.89亿。当前,网络在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表达意见的新渠道。
    一是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日益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避免了传统渠道下信息层层失真的缺陷,各级政府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意见和建议,掌握最真实的诉求和呼声。对社会公众来说,一个人在网络上发出声音难以产生大的影响,但只要将单个的意见汇聚成一种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就代表了民意。当前,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成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各级政府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设政府网站。
    二是网络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通过民意表达渠道来传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建议,以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相较于传统的政治参与要求高、不方便,网络平台具有的开放性、低成本性、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其具有其它民意表达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网民只要有上网条件,足不出户就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是网络民意表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对社会情绪早发现、早疏导,使矛盾和压力及时得到缓解和释放,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保持整个社会的动态平衡。网络民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释放压力的阀门,客观上起到了疏导社会情绪的作用。社会公众有了意见,在网上发表,与人交流,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政府管理者利用网络平台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公众利益诉求,促使社会矛盾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有效减少社会突发事件,减轻社会震荡。
    二、大众麦克风时代畅通民意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网上虚假信息泛滥威胁着社会秩序。网络社会的本质是信息社会,它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任意妄为,为追求点击率肆意传播各种虚假信息,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当下中国的网络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水军”,他们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并达到牟利的目的。一个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一旦被有组织转发,瞬间便可能传诸微博各个角落,天下人皆知,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即便最终被证伪,造成的影响也难以短期内消除。
    在利益的驱使下,“舆论领袖”与“网络推手”作为一支潜在的草根力量正脱颖而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意见领袖”的声音对公众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有些网络大V的粉丝量高达一千多万,甚至两三千万,他们在微博上挥斥方遒,呼风唤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听众)的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 3300个,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有人根据传统媒体观众数量做了一个形象比喻:粉丝1000=内刊,粉丝1万=杂志,粉丝10万=报纸,粉丝100万=都市报,粉丝1000万=电视,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的对策建议
    只有摸透网络传播规律,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才能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一要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和平台。公共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权衡、深思明辨的艰难过程。长期以来,在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成熟的决策体制,公共决策常常陷入“三拍”困境——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既浪费了社会财富,又破坏了政府形象,实现从传统的依靠经验决策模式向现代的科学民主决策方式转变成为现实需要。吸纳社会公众意见,扩大信息量,才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互联网传输的交互、便捷以及低时滞的优点就显示出了作为沟通手段的优越性,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的优先选择。
    二要进一步构建网络舆情的分析检测体系。要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社会公众之所以热衷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达到99%以上,区、县级超过85%。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仅仅各级政府建立网站还远远不够,从目前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来看,还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因此,网站建立仅仅是形式具备,而一些网站内容却常年不更新,随意性较大,形式主义严重,这就与建立网站的初衷相违背。在当前情况下,可以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和监督制度来促进信息公开。建立目标绩效责任体系,将工作细化,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并把政务公开工作与政府其他各项工作一并研究和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健全完善政务公开监督考核制度,考核情况与干部奖惩挂钩,从根本上激发各级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合格的网评员和舆情员。对于一些网络事件,政府应加强网民情绪引导,同时要转变文风,多使用鲜活的网络语言和大众口语,与网民摆事实、讲论据,重视逻辑,讲求沟通技巧,尊重网民判断力。这样才能控制事态范围,避免事态扩大化。
    三要强化民意参与政务决策的法律制度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与网友在线交流、民意调查、监督电话、社会听证会、领导信箱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比较好的作用,但这些方式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难以保证常态化。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采取捂、遮、盖的方式,表面上看是避免了一些麻烦,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治本,为后来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埋下祸根。只有走制度化的道路,通过制度创新来规范和解决这些问题。要增强制度对于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使这些矛盾和冲突能够表现出来,同时要增强用制度化的方式去解决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能力。要建立协商民主的公共管理决策机制。公民的愿望和权益如果通过正常的渠道得不到保障,就会采取非常态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一些地方由于公众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存在不满情绪,在通过正常的渠道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时,往往以激烈的方式使矛盾激化。因此,将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把公共管理从“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已势在必行。




上一篇:特殊的病毒样本“携带者”
下一篇:国家特色双创载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助推企业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