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我们会关心网友的关心,但不会迎



澎湃新闻记者 杨茜

一张圆桌,几碟小吃,点起一支香,熟悉的片头曲响起,一场“围炉夜话”般的聊天局开始……不知不觉,《圆桌派》已经走到第六季了。

《圆桌派》第六季海报

回想《圆桌派》刚开播的2016年,彼时《锵锵三人行》还未停播,对许多爱听窦文涛聊天局的人来说,《圆桌派》是窦文涛顺应互联网潮流的浅试。当时,互联网节目日益增多,不少网综摆脱传统桎梏发挥创意,如果说《锵锵三人行》是话题尖锐、时间紧张的前排阵地,一张桌子四个人的《圆桌派》,则是缓慢放松、主题更宽的后方花园。

如今六年过去,《锵锵三人行》已于2017年9月12日停播;曾让人惊喜的网综,或成为疲态尽显的综N代,或已被遗忘;反倒是《圆桌派》,每季12集,保持着高水准输出和有趣的聊天,甚至评分越来越高,是让人能在浮躁生活里暂时抽离的“诗和远方”。

《圆桌派》制片人令狐列是“老凤凰人”了,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他陪伴窦文涛和这个团队一路走到现在。令狐列回忆,2016年互联网平台异军突起,各种类型和时长的节目随时可看,而《锵锵三人行》始终是电视节目,五千集一天播一集,“准直播”式录制,每集半小时以内连片头片尾去广告,一切都在演播厅现场录完就播,一般无后期剪辑,窦文涛形容其是“乱头粗服”。

虽然在那个简单的布景里已经聊了20年,窦文涛却完全没有被掏空,反而状态越来越好。“某种角度上来说,《锵锵三人行》一方面督促他更多去学习,去看书,去了解,实际上也丰富了他跟人打交道的经验,窦文涛在积累的过程里面,力量日益增强。”在接触优酷后,以令狐列对窦文涛的了解,“再多做一档谈话节目并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他也觉得在凤凰卫视这么多年,《锵锵三人行》已经变成一个定式,在和窦文涛及团队商量后,他们决定先跨出这一步再说,看是否能打开一扇新的门触摸到新世界。

《圆桌派》的好看,自然和窦文涛做主持人的能力分不开。令狐列直言不讳,窦文涛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领导者”,是“作者”本人,“团队里的人都完全能够感受到窦文涛对这种节目质量的把控。”

虽然《圆桌派》相比《锵锵三人行》只增加一个嘉宾,但难度是翻倍的,令狐列解释,三个人坐在一起,三角坐法让气场趋于稳定,多加了一个人,“这气场一下就散开了”。第二,搭嘉宾的时候,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聊天领域、热络情况,这些都是主持人在节目里实时要关注到的。窦文涛的算法是,三个人之间两两连线是三条线,四个人之间就是六条线,斡旋难度却是翻倍的。而原来的两个嘉宾也几乎都是老友,但是到了《圆桌派》,嘉宾重复度不那么高,窦文涛要重新平衡。

《圆桌派》自然离不开“圆桌”。

第一次录制是在2016年6月,选在一家深圳的茶馆。因为桌子选得不合适,窦文涛看片后认为,四个人显得有些疏离,应该再收拢一下,显得亲密些,因此这两集就此作废。小圆桌买了四五张才确定下来,从最初的直径120cm到110cm,最后确定了用直径80cm的圆桌。“在别人眼中,这10公分、20公分有什么关系呢?但在节目里,是真的是有关系。”在一个四人聊天场合中,四人的亲密程度,就代表了观众与这个节目的亲密程度。

窦文涛强调,所有成功都来自于细节。桌子定下来以后,他还登门拜访,向电影界威望很高的摄影大咖、导演吕乐求教,他跟吕乐描述完他想要的灯光效果,吕乐就带着自己的团队和窦文涛一起跑来跑去做几种效果实验,才定下画面基调,而且在每季之间,灯光师还在不断尝试微调面部打光细节。

甚至连现场的空调风,窦文涛都反复斟酌:空调要不要直接吹到嘉宾的身上?吹了会不会比较冷?香炉里面的烟,它会不会被风吹得有点摇摆?如果风不吹到嘉宾身上,会不会觉得热?桌上的果盘里要摆些什么?

令狐列说,如果制作组开会,起码五个小时起步,窦文涛会参与到每一个细节的反复讨论中。有些时候,观众可能看起来只是一个拍摄的固定镜头,但在背后,大家已经在动与不动之间尝试了很多次。

窦文涛始终和制作组强调,首先不要认为自己是制作人、编导,要先把自己当作观众——怎么看这个嘉宾?怎么看这个选题?怎么看选题里面的逻辑,这些流程,这些问题的走向,这些场景,这些画面?




上一篇:华大基因:华大基因的业务定位于提供基因组学
下一篇:长江电力:长江电力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