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与病毒战斗一辈子



曾毅:与病毒战斗一辈子

曾毅(1929年— )

曾毅,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1960年,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性疫苗免疫,肠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从事肿瘤病毒研究。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并获得卫生部的试剂生产证。在国内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等。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证明1982年HIV随血液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1983年感染中国公民,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进行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快速诊断试剂盒获卫生部批准。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及陈嘉庚医药科学奖。2006年获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一个上了“黑名单”的热血青年

曾毅,原名曾汉忠,1929年3月8日出生于粤东揭西县五经富镇。5岁开始上小学,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又十分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1941年入经富中学读书。1943年1月,考入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该校以上乘的教学质量闻名,叶剑英元帅就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由于梅县离五经富路途相对较远,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受母亲家族的影响,曾毅立志学医。1946年夏天,年仅17岁的曾毅从汕头乘坐货轮前往上海参加考试,结果由于货轮在路上时间较长,到达上海时间太晚而错过上海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转而考取了复旦商学院的统计专业。

1946年6月底,全国解放战争正式开始,国内形势混乱,尤其是上海。曾毅原本属于安静思考、认真读书,不算特别活跃的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后,受老乡——著名地下党员邹剑秋(当时为复旦大学“据点”领导核心小组成员)的影响,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大学一年级便参加了学生自治会的竞选,当时在上海的几所大学自治会的成员有很多来自广东潮汕。曾毅的大哥当时在暨南大学,也是进步青年,1947年被国民党逮捕。在暨南大学大批进步青年被捕的同时,曾毅也因为参与学生运动上了“黑名单”,接到复旦大学地下党的通知进行转移。等回到学校的时候发现每个班都有特务。曾毅想着反正自己的理想是学医,于是就离开了复旦大学去了上海医学院,正好赶上了1947年夏天的上海医学院考试,且一举成功。入学后,曾毅继续受邹剑秋的影响,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枫林社。大学期间,曾毅仍然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的一个大雨夜晚,原本已经在校外躲了一段时间的曾毅回到学校宿舍,结果一回去就被特务盯上,随即被逮捕。被捕后他被关到徐汇区一个被强征的中学,后来又被转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地方,国民党特种镇暴队“飞行堡垒”准备在当晚将抓捕的人员全部枪毙,后来因为飞行堡垒大队警员部分起义,被捕人员由当地的青年军临时代为看管,而青年军自顾不暇,于是他们得以逃脱。曾毅逃脱后找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一位老乡,于太平间躲藏数日,得知上海解放,这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在抗美援朝前夕,曾毅还参与动员师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觉得,这些经历对自己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选择最需要的专业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加上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国家亟须培养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卫生部决定在几所著名的医学院校举办高级师资培训班,毕业后做医学院老师。曾毅于1952年毕业后选择了在上海医学院的高级师资班学习微生物,他们这个班共有5位同学,来自不同学校,由林飞卿教授和陈鸿珊教授亲自授课,半年学习微生物知识和技术,半年带学生实习,这为曾毅打开了通往一生成就的大门。




上一篇:美机构呼吁帮助生物医学科学家开创事业
下一篇:AI挑战皮肤科诊断 只是牛刀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