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多学科融合的究极下游学科



药学:多学科融合的究极下游学科


药学:多学科融合的究极下游学科


目录

Contents

关于学科本身

学科的知识结构

前景:深造与就业

作者 |鲍林,王彳亍,时雍,陈吉吉,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

关于学科本身

本篇文章中的“药学”指的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药学类(1007)”中的“药学(100701)”专业,其他子专业也有一定涉及。

—Σ—

药学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的究极下游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新药的发现、合成、分离分析、结构、机制、制剂和临床使用等。一个药学的研究生可能在吸有机溶剂,可能泡在中药罐子、可能在和小鼠斗智斗勇、可能在办公室爆填Excel,也可能在医院对着实验组发愁。

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大家对她的事迹可能已经耳熟能详:她的团队经过大量中医药典籍、民间土方的筛选,最终确定从黄花蒿中提取有效成分;在煎煮法失败的时候,她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使用乙醚以冷法萃取,最终获得了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她正是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今北京大学药学院),是一位标准的药学科学家。

时至今日,屠呦呦的研究方法依旧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人参、甘草、远志等中药用不同溶剂、不同方法提取出浸膏,通过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经结构鉴定后建立该中药的化合物库。这些化合物将会被拿来筛选各种各样的药理活性,表现优秀的一些分子将会有机会成为新药。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药”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大大拓宽,蛋白、多肽、核酸、多糖等等都可以成为药物;关于新药的发现,也渐渐从高通量筛选向“药物-靶点”思想过渡。

前些年爆火的《我不是药神》,里面的救命神药“格列宁”的原型伊马替尼,正是由诺华公司开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合理药物设计”开发的小分子药物。人类从此找到了“有意识的药物开发”的道路。

—Σ—

新药开发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是一个需要砸下无数金钱、资源也不能保证成功的高风险项目。一般来说,一个药物分子从研发开始,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筛选上万个分子,经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上市,属实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工程。

当前我国的创新药物(FIRST-IN-CLASS)非常的少,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同类药物的模仿(ME-TOO)或轻度改良(ME-BETTER)。望心怀理想抱负的各位共勉!

药学:多学科融合的究极下游学科


学科的知识结构

01

本科课程体系

由于药学的基础主要以化学、生物学为主,故其专业课也大都是化学或生物类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医学类及药学类课程。虽然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并不相同,但其基本课程差异却并不大。下面以北大药学为例,简要介绍以下相关专业课。

—Σ—

专业基础类课程:

通常在大一大二修完,与生物科学系和化学系有明显交叉重叠,相对而言,数理基础要求较低,后续只要求统计学知识和一些生化领域的计算;生化基础要求很高,后续药学课程有很大部分都需要有扎实的化学/生物知识储备。

北大药学该部分学分总计为44.5 学分,包括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生物统计。

医学基础类课程:

同样作为基础课,通常在大三修完,与生化类课程的区别在于其有明显的医学课程特征,课程应用计算方面较少,记忆类知识体量大,往往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以掌握理解。

北大药学该部分学分总计为16.5 学分,包括微生物、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

药学专业类课程:

是药学学科后续应用最多的真正的专业课程,以偏向药物研发相关的课程为主,还有关于中草药的一些课程和偏向临床应用的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药物相关的各个领域有所了解。

北大药学该部分学分总计为35 学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治疗学、药事法律。

上面一些课程包括其对应实验课,如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免疫学实验等等。

—Σ—




上一篇:【原核生物全系列】全集
下一篇:四川鱼骨复合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