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风吹歪海水稻 与海水无关为啥取名“海水稻”



杂交水稻.jpg

“网红”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烦。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研发主阵地在青岛。今年,它已经开始了全国大范围试种。在去年的测产中,海水稻表现不错——一种编号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出预期的300公斤。

在习近平主席2018新年贺词中,海水稻与大飞机C919、量子计算机、港珠澳大桥等一道被“点名”。

但近日,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凌启鸿发表学术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过于乐观。之后,又有公开报道质疑,“海水稻”名不副实,它与海水并不沾边。

这些声音让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感到无奈。该中心技术副主任米铁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闭门造车,靠想象进行评论,“不负责任”。

记者梳理了围绕海水稻产生的种种争议。其实,海水稻的科学意义毋庸置疑,只是在宣传手段和推广路线上,还有可待商榷的空间。

取名海水稻是不是在“炒概念”?

“我们觉得最有问题的地方,其实是名字。”中国种子协会顾问李立秋挺困惑,“如果跟海水没关系,为什么要叫海水稻?”

此前,青岛海水稻团队反复强调,“海水稻”并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它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长在盐碱地和滩涂。

李立秋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我没有听说过这种俗称,耐盐碱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怎么成了海水稻?”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多年的天津农作物研究所专家童继平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业内,并没有将耐盐碱水稻称为海水稻的惯例。

误解已经产生。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之前入驻了某新闻平台的“问吧”与网友互动。大量网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这种水稻可以直接用海水灌溉吗?

既然容易让人“脑补”,又为何如此取名?

“因为有新闻性。”李立秋直言不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研究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多支不同团队在做。如果不取个新名字,就没这样的轰动效应。”

对名字引发的轩然大波,米铁柱表示难以理解。“有必要因为名字有这么大意见吗?好,那我们不叫海水稻,我们叫淡水稻、凉水稻、开水稻?”针对是否靠名字博出位的质疑,米铁柱说:“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我们无法回答。”他再次强调,取名海水稻,是为了通俗易懂。

在专家看来,除了有“炒概念”的嫌疑,这一名字还容易造成混淆。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提到海水稻,业界通常认为它指的广东湛江科研人员陈日胜培育的“海稻86”。

“因为是内河入海口的海滩涂地里生长的稻种,所以我给它取名为‘海水稻’。”陈日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认为海水稻的许多基因与普通稻子不同,是非常好的水稻育种材料资源,其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6年。

不过,“海稻86”没有通过品种审定。也就是说,它还在试验阶段,尚无法进行推广。“我做这件事纯粹是我的个人行为,没有政府部门支持。”陈日胜说。

此“海水稻”是不是彼“海水稻”?米铁柱给出了明确回应——双方没有任何关系。“对陈日胜的工作,我们不做评价。” 陈日胜则回复记者称,国内应该有很多育种团队用过他的海水稻材料,至于青岛有没有用到,他不清楚,在没有确切数据分析之前,不能判定有没有关系。

种海水稻是否耗费大量淡水资源?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试种海水稻时,用了海水+淡水混合的方法,配置出不同浓度的咸水,来模拟自然界中不同盐碱地的情况。比如前文提到的YC0045,其生长全周期内水田含盐量浓度就控制在0.6%。

“如果是这样,这一品种的耐盐性还是比较好的。”童继平给予了肯定。不过,海水的盐度通常为3.0%到3.5%,远高于0.6%。如果要配比灌溉,淡水也得占到灌溉水80%以上。凌启鸿在上述《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中指出,这意味着,耐盐水稻品种还是需要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保证。按照每亩稻田用水量在800到1200立方米之间计算,即使用“淡水+海水”的方式灌溉,也得从内地向沿海建设长距离淡水输水工程,投资巨大,缺乏大范围推广的现实性。




上一篇:中美大豆品种存在大量遗传变异
下一篇: 中科院专家谈疫苗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