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一:研究小细菌 作出大贡献



高守一 (1927年4月29日~2011年5月21日) 微生物学及传染病防治专家,我国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省新民市人,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主要科研成果有:发现第IV组霍乱噬菌体可以鉴别霍乱弧菌的古典型和埃尔托型;提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的观点并创建分型方案;研制庆大霉素琼脂培养基;中国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主要奖项有: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他被誉为“中国霍乱防治第一人”。他这一生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在我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磊

求学——动荡年代,坚定信念

1927年4月29日,高守一出生于辽西省奉天市新民县(今辽宁省新民市)安福屯村,家中排行老大。幼时一直由母亲陪伴生活在老家新民,一直到5岁时,随父母来到沈阳生活。由于在乡村中出生,又是家里长孙,所以家人对他非常溺爱,而父亲主张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父母的严格管教对他后来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守一6岁进入沈阳市大南小学,12岁进入沈阳第六国民高等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这时家里的经济略显拮据,只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整个家庭的支出。正是这段童年时光养成了高守一勤俭的作风。动荡的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高守一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不管是在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年代,还是在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时候,艰苦朴素、安贫守道的风格成为高守一给家人、同事最深的印象之一。

虽然社会动荡,但高守一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长久以来父母的教诲也让他养成了认真刻苦的习惯。虽然当时的高守一对学校的课程不感兴趣,尤其对商业簿记、商业要项更觉枯燥无味,课程基本靠教条式的背诵,但他的考试成绩一直都比较优秀。

1943年投考伪新京医大落第,使高守一认识到只靠背诵取得的成绩都是短暂的,应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才是。在他之后一年的补习过程中,发生了一段插曲。因为时常无所事事,又目睹父亲每日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忙碌,高守一觉得自己应该为家庭贡献一份力量,当时恰好在沈阳豆油组合联合会有一个工作机会,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工作经历。这段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社会,见识了社会人士虚伪的一面,也让高守一的求学热情空前高涨。在他早年的自传中写道:“当时我体会到社会人是耍手腕的,虚伪,所以我时常和他们吵嘴,因此他们说我自傲,不驯顺。这样我更觉得苦恼,我时常想,不怪在学时先生说社会是阴险的黑暗的,社会油子是讲玩手腕的,因此更强化了我的读书求学意志。所以虽然每天很晚下班,我也一天没有中断地到夜校补习数理化。我觉得要想脱离这个社会,就得努力读书投向学校。造成我顺利的考入学校,这段厂史也是起很大作用的。”

一直到1944年,高守一进入沈阳留(日)学生预备校学习一年,此时的他想通过此途径去日本留学。当时,东北三省处于日本侵略军占领和统治时期,高守一亲眼看到日本侵略军歧视和欺侮中国人的情景,更加深了对侵略者的憎恨与厌恶,当时的日本也由于太平洋战争处于社会动荡之中,他就放弃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

1945年,高守一进入“满洲医科大学”继续本科学习,也就是后来的国立沈阳医学院。那时的学校还是日本人当权,只把中国学生当作附带品,处处表现着和日本人的待遇不同。在学校和社会的动荡中,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为了学业高守一处处忍耐,并深深坚信时代很快就会变化了。这段时间对于高守一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一直都在医学的道路上隐忍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自己性格细心、爱清洁、适合学医”。

在大学学习基础课时,微生物学教授提到微生物是疾病之源,解决一个微生物的问题会对疾病的解决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的高守一就认定基础医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至此他找到了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道路。

1950年,23岁的高守一以优良成绩医学学士毕业,波折的求学路告一段落。

机遇——印度深造,崭露头角




上一篇: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世界杯2022预选赛积分榜 基地取得进展 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下一篇:3D打印,让药片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