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院長被舉報用科研成果“包裝”兒子



原標題:研究院院長被舉報用科研成果“包裝”兒子

2015年,13歲的合肥五十中初一學生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該發明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面,均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高度相似。當時,劉建國任該所副所長,也是該科研成果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3年后,在合肥一六八中學就讀的高中生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系統”獲得多個獎項、一項專利。該發明也與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系統”原理高度相似。

據記者了解,劉某陽系劉建國之子。目前已任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的劉建國因此被質疑——利用本人和團隊的科研成果“包裝”兒子,幫助其獲獎,進而有助於孩子升學。

10月27日上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官網發布聲明稱,該院已組織人員對此事進行調查,后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調查結果。

27日晚,劉建國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簡短回應說:“我可以告訴你的就是,我兒子的中考和高考都和科創毫無關系,中考是通過學校裡的全省拔尖考試。”

初中生發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5年,劉某陽因發明便攜式霧霾檢測裝置,在合肥市第三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脫穎而出,並於同年獲得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發明類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以及2016年合肥市蜀山區第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劉某陽的發明全稱為“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該裝置利用大氣污染氣體對紫外可見光的“指紋”吸收光譜特征,能夠快速識別並定量檢測大氣中二氧化硫等10多種污染氣體成分,為巡查污染企業排放、診斷大氣污染來源提供依據。

在當時媒體對劉某陽的報道中,他的發明叫“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長方形的鐵皮外殼,20厘米長,50厘米寬,上面有兩個提手,總重約10斤。報道介紹,這個很不起眼的白色盒子,主要採用了光學原理,由工控計算機、光吸收池、光譜儀、電源等設備組成,能有效地監測到所在空間裡的PM2.5數值,一次能監測到十幾種污染物,還能提著到處走。

劉某陽當時對媒體介紹,之所以想發明這樣一個儀器,是因為“以前早晨起床,有時候會看到天空是霧蒙蒙的,我就想自己能不能發明一個裝置,放在家裡就能監測霧霾”。為此,他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光學知識,並向人求教,用時1年多方試驗成功。

不過,記者收到的一份舉報材料指出,劉某陽的發明,實際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發布的科研成果並無二致。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官網介紹,“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為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重點課題“工業源多組份氣體污染排放現場監測設備”之一,採用差分吸收光譜技術、紫外多次反射池技術以及光纖光譜儀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多種有毒有害氣體的現場快速監測。

該研究院官網發布的“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與劉某陽的發明設備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兩個設備上印刷的文字、字體均一致,隻不過安光所設備上帶有“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字樣的位置,在劉某陽的設備上,被黑色條帶遮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第一位就是時任副所長劉建國。根據安徽省科技廳2012年的鑒定,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填補了國內相應技術的空白,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舉報人質疑,拿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參加初中生科技創新賽,自然是“殺雞用了牛刀”。

指導老師:我們指導表格填寫 那麼高科技的東西我不一定會懂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也是國內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

合肥市五十中學2015年對劉某陽獲獎的介紹材料中曾提到,獲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選材,“著眼於社會的熱點問題”。

10月27日下午,劉某陽參加第三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指導老師、合肥市五十中學物理教師伊靜(化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這個孩子的比賽,我們是完全按照程序來的,就把孩子的材料報到了蜀山區,區裡把材料報到合肥市。我都不是他的班主任,連他家長干什麼我可能都不知道。”




上一篇:瓷贴面修复流程
下一篇:肺间质性疾病的解剖、病理、影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