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期要文概览



原创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2020年第3期要文概览

《茶叶科学》(Chaye Kexue)
(双月刊,1964年创刊)
《茶叶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 Science)于1964年8月经中宣部批准创刊,刊名系朱德委员长题字,1966年文革期间停刊,经国家科委批准1984年8月复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研究员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等专家担任编委会副主任,是茶学界唯一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收录为核心区的中文核心期刊。
2020, Vol. 40, No. 3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摘要:六堡茶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类特色黑茶产品,产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综述了近20年以来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分析了六堡茶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六堡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引用:马婉君,马士成,刘春梅,龙志荣,唐保军,林智,吕海鹏.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2020,40(3): 289-3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1.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摘要:对茶学领域1999—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从项目年度、类别、学部、依托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区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分支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我国茶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茶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茶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选题思路、科研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茶学;资助分析;基础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引用: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05-3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2.
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何斐,李冬花,卜凡
摘要:对陕西安康汉水韵茶园栽培的5个品种茶树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我国茶树AM真菌种质资源库。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种丰度及种属组成等存在差异。其中,紫阳群体种茶树根际分离的AM真菌最多(6种),陕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各分离到5、4、4种和3种。龙井长叶茶树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克干土含3.57个孢子),龙井43最低(每克干土含1.10个孢子)。紫阳群体种茶树的AM真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和均匀度指数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63和0.096,龙井长叶最低(0.18和0.027)。龙井长叶的菌根定殖率最高(29.5%),福鼎大白最低(15.8%)。不同茶树品种AM真菌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系数维持在0.111~0.750,其中,龙井长叶与龙井43茶树根际AM真菌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最高,而福鼎大白和紫阳群体种相似性系数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根际土壤中鉴定的AM真菌资源对进一步筛选和研发茶树专用AM真菌菌剂,促进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AM真菌;茶树;品种;群落结构
参考引用:何斐, 李冬花, 卜凡. 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19-3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3.
茶树CssHSP18.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蒋君梅, 方远鹏, 宁娜, 陈美晴, 杨再福, 王勇, 李向阳, 谢鑫
摘要:sHSPs基因家族可编码一类小分子的热激蛋白,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1个茶树CssHSP18.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全长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sHSP18.1蛋白含有1个典型HSP20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25 kDa,等电点为5.68,偏酸性,与栎和苹果亲缘关系最近,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RT-qPCR分析表明,CssHSP18.1在甘露醇(D-Mannitol)处理下表达量低于对照组;γ-氨基丁酸(GABA)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1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吲哚乙酸(IAA)和聚乙二醇(PEG 6000)处理后,CssHSP18.1在0.5h时表达量最高,即GABA、IAA、PEG6000均可诱导CssHSP18.1的表达。为获得CssHSP18.1可溶性蛋白,构建了pET-28a-CssHSP18.1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分别对表达菌株、诱导温度以及IPTG(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CssHSP18.1蛋白最佳表达菌株为BL21(DE3),最佳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分别为30℃和1.2mmol·L-1。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对表达的CssHSP18.1蛋白进行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CssHSP18.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关键词:茶树;CssHSP18.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胁迫;表达分析
参考引用:蒋君梅, 方远鹏, 宁娜, 陈美晴, 杨再福, 王勇, 李向阳, 谢鑫. 茶树CssHSP18.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28-340.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4.
浙江开化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余书平, 徐礼羿, 吴荣梅, 王丽鸳, 吴立赟, 韦康, 成浩, 汪永奇
摘要:收集了浙江省开化县的不同茶树种质资源,利用SSR标记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个体间的遗传关系进行评估,筛选适于分子鉴别的核心标记组合,并分析样本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4个SSR标记在供试样本中具有多态性,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4个,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2.927个;(2)14个SSR位点的基因分型组合能精确的识别出每份种质资源,基于复合位点分析,成功筛选出10个核心SSR位点作为简化的组合,以该组合检测本试验的36份种质资源,其PE-1和PE-3分别超过0.99,PE-2超过0.95;(3)基于UPGMA构建进化树,将36份样本分为3个类群,并通过亲缘分析初步推测样本组中5个组合可能存在亲子关系。研究表明开化的茶树种质资源具有区别于现有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丰富。
关键词:SSR标记;遗传背景;亲缘分析;开化县;茶树
参考引用:余书平, 徐礼羿, 吴荣梅, 王丽鸳, 吴立赟, 韦康, 成浩, 汪永奇. 浙江开化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41-351.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5.
豫南茶树种质资源籽实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常亚丽, 黄晓兵, 蒋双丰, 黄双杰, 孙慕芳, 刘威, 郭桂义
摘要:以豫南地区42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籽含仁率及茶籽仁的脂肪含量,范围分别在33.53%~71.60%、17.77%~38.39%。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茶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在2.64%~5.70%、0.21%~1.11%、7.33%~17.29%、0.09%~8.44%和0.01%~0.15%;相关性分析显示,顺-油酸与十三碳酸、十四碳酸和顺-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反-油酸、顺-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除了水仙7202茶籽仁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3.08∶12.16∶1,其余茶树种质资源茶籽仁中,这三类脂肪酸的比值均约为1∶2.69∶1.37。中黄1号、农抗早、迎霜、鄂茶11号、龙井43、中选8号、崂山3号和黄金叶8个茶树品种,不仅含仁率和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茶籽仁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丰富、均衡,可初步筛选出来作为豫南地区叶籽两用茶园的候选品种。
关键词:茶树;茶籽;脂肪;脂肪酸;组成;含量
参考引用:常亚丽, 黄晓兵, 蒋双丰, 黄双杰, 孙慕芳, 刘威, 郭桂义. 豫南茶树种质资源籽实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52-3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6.
白茶萎凋过程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陈雪津, 王鹏杰, 林馨颖, 谷梦雅, 郑玉成, 郑知临, 叶乃兴
摘要: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对茶树挥发性香气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获得了141个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并对其不同组织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筛选出16个在茶树顶芽和嫩叶中高表达的萜烯类合成代表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进化关系将茶树与拟南芥和葡萄的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分成了4个亚家族;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含有5~14个外显子,在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CsMVK、CsDXS和CsGGPS在白茶萎凋过程中的表达显著上调;CsDXR、CsMCT、CsCMK、CsMCS、CsHDS、CsGPPS和CsGGPPS在萎凋4 h和24 h的表达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茶叶萎凋过程中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对茶叶香气组分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茶;香气;萜烯类;表达分析
参考引用:陈雪津, 王鹏杰, 林馨颖, 谷梦雅, 郑玉成, 郑知临, 叶乃兴. 白茶萎凋过程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63-3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7.
基于EDEM的茶叶揉捻机参数优化及试验研究
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黄剑虹
摘要: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r·min-1、棱骨高度为10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茶叶揉捻机;EDEM;仿真分析;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响应面法
参考引用: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黄剑虹. 基于EDEM的茶叶揉捻机参数优化及试验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75-3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8.
茶叶微生物固态发酵中咖啡碱降解途径初探
郑城钦, 马存强, 张正艳, 李肖宏, 吴婷婷, 周斌星
摘要:为探究微生物作用下咖啡碱的降解产物与途径,将普洱茶发酵中筛选鉴定的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聚多曲霉)、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分别接种至晒青毛茶进行单菌种固态发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的含量,探究微生物对咖啡碱代谢的影响;另外,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以灭菌处理组(ST组)和原料组(RM组)为对照,对聚多曲霉接种发酵样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 pallidofulvus NRRL4789、A.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对咖啡碱等嘌呤类碱代谢均无显著影响,而在聚多曲霉接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


上一篇:实验室常用贮存液的配制参数
下一篇:卡那霉素 Kanamy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