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鱼精蛋白”不缺同位素标记货 微利药品生产须予保护



  由于缺货,一种叫鱼精蛋白的药,经过媒体报道,迅速扬名全国。

  鱼精蛋白,药价不贵,却很重要。这种每支零售价十几元的注射液,用于防止大出血,被称为心脏手术的救命药。

  有些人感叹,廉价药利润低,企业不愿生产。果真如此吗?一旦出现短缺,政府有没有调控手段?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廉价药”,报道企业实情,介绍成功经验,探讨解决之道。

  本月初以来,一些地方相继爆出鱼精蛋白缺货的消息,包括北京、山东、广州等地。直到今天,虽然国家药监局紧急组织企业生产,情况逐渐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

  鱼精蛋白,全名“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是一种抗肝素药,主要用于因注射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在心脏手术结束时,患者需要使用该药解除抗凝,以防止出现大出血。因此,鱼精蛋白虽然便宜,却被称为心脏手术的救命药。

  由于一时紧缺,导致各地许多心脏病手术无法正常进行。

  记者注意到,在各地缺货的同时,惟独上海未受影响。

  七道闸门 防止断供

  上海不缺鱼精蛋白,与生产企业在上海有直接关系。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全国唯一一家生产鱼精蛋白的企业,隶属于上药集团,生产鱼精蛋白已有几十年历史。

  据上药集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出现短缺状况,完全是因为原料的问题。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由于只能用太平洋中的一种深海鱼,而这种鱼成熟期只在4、5月份,原料受自然制约性很强。

  多年来,第一生化一直向青岛一家原料供应商采购鱼精蛋白原料,但在去年下半年,该供应商表示不再提供原料,于是第一生化开始自制原料。虽然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但企业一直没有停产。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日前透露,公司已经加大力度组织生产,本月底前9万支鱼精蛋白注射液就可投放到市场。

  上海不缺鱼精蛋白,也不完全因为生产企业在上海。

  2005年开始,为解决药品供应紧缺问题,上海探索建立了一套协调机制,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医院大夫,一共七道闸门,防止药品断供。

  第一道闸门,市卫生局。该局负责掌握临床紧缺药品需求信息,向各医院定期收集,向各部门定向发布。

  第二道闸门,市经委。根据卫生局提出的量化需求,协调企业组织生产或向外省市采购。

  第三道闸门,市药监局。根据卫生局提出的量化需求,对涉及药品质量标准、委托加工、产品注册事宜的,由市药监局解决。

  第四道闸门,市物价局。对确属价格因素影响生产的,由市物价局酌情调价处理。

  第五道闸门,市医保局。对不能调价或调价后仍不能解决的,由市医保局试行医保购买。

  第六道闸门,政府储备。上述五道闸门之后,仍有供应困难的药品,纳入市级重要商品储备管理体系,列入专项资金补助。

  第七道闸门,医院大夫。对确实无法解决的个别患者的习惯用药,则通过临床医师的用药指导,选择其它替代药品。

  七道闸门,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涵盖了短缺的廉价药所涉及的各个环节。

  上海市药监局副局长唐民皓说:“《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对于临床紧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工作职责,从制度上对确属临床需求的紧缺药品供应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该制度出台的当年,即协调解决了糜蛋白酶、复方磺胺甲恶唑注射液、碳酸锂片等药品临床的供应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市卫生局还通过“上海医药采购招标平台”公布药品需求信息,来吸引各地生产企业直接投标,以解决临床需求。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临床紧缺药品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反响趋于平缓。

  微利药品 如何保护

  上药集团有关人士说:“生产鱼精蛋白,企业一直是微利。”

  据这位人士介绍,一盒5支装的鱼精蛋白,出厂价为45.68元,从集团销售到医院的价格是48.7元,即每支9.74元。根据规定,医院可在药物进价基础上加成15%,最后面向患者的价格为每支11.2元。

  “即使赚不到钱,但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况且,鱼精蛋白只占企业产品中很小一部分,企业整体运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位人士表示。

  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什么机制,能保护药厂生产廉价药品的积极性?




上一篇:一支“鱼精蛋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白”掀开了什么
下一篇:深圳人民医院心脏手术电热恒温箱四例死亡 不排除鱼精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