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慢性病是一类不构成传染、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总称,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重大损失。

又是一年 "3 · 15"。

每年这个时候,中国消费者都会有一种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的感觉,看着央视这只老虎紧咬着一家家问题企业的尾巴,那酣畅淋漓的感觉简直不可描述。

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在央视 3 · 15 晚会直播结束后,微博超话 #315# 阅读量达到 2.4 亿、微博话题 #315 曝光台 # 阅读量达 23.6 亿、讨论量达 125.1 万。

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而今年的杀伤力,也是算是相当可以:

☞ 曝光

从医疗垃圾到破碎料再到再生料,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被揭开

面对学生群体的 5 毛钱辣条,生产环境脏乱差

骚扰电话由机器人拨打,中科智联等公司大量窃取用户隐私

药店、诊所挂牌药师,挂牌中介混得风生水起

佰斯特用下脚料制成的碎浆制作成人纸尿裤,这已然是行业默认方式

方太、美的等公司的售后服务商、维修人员套路消费者

银联规定开通的,不告知用户风险的闪付,存在盗刷风险

714 高炮:靠着高额砍头息和逾期费,7000 元借款三个月后滚成 50 万

☞ 预警

普通鸡蛋化完妆成土鸡蛋,全靠着色剂 " 斑蝥黄 "

你以为你在使用 App,它却在看你的隐私

电子烟对身体无害?尼古丁和甲醛依然存在

但翻翻历年来的曝光名单,小巴发现了点有意思的事:今年曝光的可能都是些新鲜事,但背后却都长着一副副老面孔,比如隐私安全、食品安全、坑娃产业等等。

这些深入产业底层的 Bug,就像是整个社会患有的慢性疾病,长期积累,难以治愈。

用户在 " 裸奔 "

2018 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6 月 13 日,视频网站 AcFun 对外宣称 900 万条用户数据外泄;

6 月 16 日,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 195 万条用户求职简历泄露;

6 月 19 日,圆通快递 10 亿条快递数据被售卖;

7 月 18 日,顺丰快递 3 亿用户数据被兜售;

8 月 28 日,华住旗下酒店 5 亿条客户开房数据被出售;

9 月 10 日,万豪集团 5 亿名客人的信息被泄露 ……

而最近被曝光的一份高达 41GB 的暗网中心交易数据文件,更是包含了 14 亿用户的用户名及密码,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数据泄漏事件。

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涉嫌泄漏的账号、密码

这些数据的泄漏,意味着原本应该被严密保护的个人信息,成了明码标价、公开兜售的商品,也意味着每一个个体将因此成为广告、营销人员的目标。

今年 3·15 曝光的话题之一—— " 疯狂的营销电话 ",就与此有关。

简单说,就是你接到的那些对答流畅的推销电话,都由打机器人完成。而为了获取足够多的电话信息,有公司专门研发了探针盒子,去获取附近移动设备及其使用人员的信息,更有人堂而皇之地将这些盒子装进了商场、写字楼、便利店。

反映到结果上,就是 6 亿用户的信息都被精准匹配,并形成用户画像。

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同时,这些数据也被巧妙地运用到各行各业,最典型的就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诈骗。

去年 3 月,微博网友 " 廖师傅 " 的经历被传遍网络:

" 廖师傅 " 常年出差开 380-400 元之间的房间,一次用差不多的费用开好房间后,他询问前台发现,真实价格应该是在 300 元左右,而用朋友账号查询同一房间也显示是 300 元左右。

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酒店预订、机票预售、打车出行、外卖订餐等行业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知乎上一个" 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 "的话题,自去年 3 月 3 日被添加后,更是有了约 624 万的浏览量、1.9 万关注者、990 多条回答。

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效的诈骗举报达数万例,其中涉及的身份冒充、资费代扣、信用卡等,都与大数据泄漏有关。

3 · 15 晚会后,睡不着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消费者

* 数据来源:《2018 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

比如去年 6 月发生的,基于公民个人信息实现的 " 短信嗅探盗刷事件 ",让很多人一觉醒来被掏空了钱包,甚至负债累累。

有人说,全世界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据已经泄露的企业,一种是将要发生数据泄露的企业。

这无疑是最为悲观的划定方式。虽然在过去的十年里,关于隐私安全的话题被反复提及、警示,涉嫌侵犯隐私安全的企业还是不断出现。




上一篇:万孚生物董秘回复:万孚生物U-BoxDx(优博斯)全自动核酸扩增分析系统已正式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产品注册证书。
下一篇:世界最大双甘膦生产基地落户四川广安 建成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