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小鼠具有人类双相性行为的许多特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对小鼠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这些小鼠表现出人类双相情感障碍的许多行为特征,并且啮齿类动物表现出的异常行为可以使用公认的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来逆转,例如锂。

转基因小鼠具有人类双相性行为的许多特征

具体而言,小鼠缺乏蛋白质锚蛋白-G,特别是大脑中的神经元,这种缺陷似乎使动物多动且不那么恐惧,这种行为特征暗示了小鼠的躁狂状态。同时,啮齿动物对社交失败压力的反应甚至比正常小鼠要大,这表明它们的大脑也更容易陷入抑郁样状态。人类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在于“躁狂”和“抑郁”情绪的波动。

在9月11日在线发表在PNAS(美利坚合众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关于小鼠研究的报告中,研究人员说,这种遗传改变似乎释放了与大脑有关的脑细胞的生化“刹车”。身体运动,对世界的推理和感知,引发过度兴奋的活动和反应。

研究人员说,他们工作的结果可能会促进与人类双相情感障碍风险基因相关的基因如何改变大脑神经回路的科学理解,并可能为测试新疗法提供动物模型。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称,双相情感障碍估计会影响约570万人,占美国成年人的2.6%。

“小鼠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不同,因此我们需要谨慎,但我们对突变小鼠对锂治疗有反应这一事实感到惊讶和振奋,锂治疗是治疗人类双相情感障碍和缓解躁狂症特征的金标准。和抑郁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Christopher Ross博士说。“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基于躁郁症的全基因组重大危险因素的躁郁症小鼠模型。”Ross指出,尽管经过精心解释,小鼠疾病模型在精神病学中仍然不常见,但已证明对理解和治疗许多疾病很重要。

由于锚蛋白-G的基因在结合全人类DNA的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危险因素的几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已经出现,因此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在大脑中的作用。他们的合作者-Paul Jenkins博士和当时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Vann Bennett博士-曾尝试创建一种完全缺乏锚蛋白G蛋白的小鼠突变体,但这些小鼠无法存活因为锚蛋白-G似乎是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生产了新小鼠,使得锚蛋白-G仅在青春期和成年小鼠大脑前部(被认为与精神疾病最相关的区域)的锥体神经元中丢失。

为了了解锥体神经元中锚蛋白G的丧失是否改变了动物的行为,研究人员使用了包括所谓的“开放视野”测试在内的测试来观察小鼠在空荡荡的房间中的行为。正常小鼠倾向于拥抱墙壁,而不是冒险进入开放空间,但是锚蛋白-G突变小鼠则更加活跃,并且在空间的开放部分花费了更多时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这些转基因产品为何能上市
下一篇:池州市公安局开展“千警进万家 一线访平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