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药物入脑难题 复旦提供脂质体药物设计新思



  针对药物入脑难题,复旦大学占昌友课题组在脂质体递送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将为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脂质体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

  今天下午,《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降低天然IgM吸附可增强靶向脂质体免疫相容性》,占昌友课题组揭示了稳定型多肽分子对脑靶向脂质体体内递送发挥“双刃剑”的调节机制,阐明表面吸附天然IgM可逆向调控脑靶向脂质体的免疫相容性。针对药物入脑难题,为可治疗脑部疾病(如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脂质体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

  据介绍,脂质体药物表面修饰靶向多肽分子,可经受体介导方式将药物递送至靶部位,以期提高药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但该类靶向脂质体进入体内后,血液或胞内溶酶体等含有的蛋白酶可快速降解脂质体表面修饰多肽分子,严重威胁其稳定性。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课题组与药学院陆伟跃课题组前期利用逆序-异构技术,设计并获得了稳定型多肽分子,其酶稳定性大大提高,且保留受体结合活性,介导脂质体药物的靶向递送。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荷正电的稳定型长肽分子对脂质体的体内行为发挥“双刃剑”作用,即该类分子可提高稳定性以保留生物活性;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靶向脂质体易大量吸附天然IgM,加剧了机体免疫系统对脂质体的识别而蓄积于肝脾,使脂质体血液循环时间骤减,加速体内清除。为此,课题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调节该稳定型多肽分子结构,如减少正电荷数目并缩短多肽长度,有效降低了脂质体表面天然IgM的吸附量,成功提高其免疫相容性,降低靶向脂质体的免疫原性并延长血循环时间。该研究揭示了稳定型多肽分子介导的靶向脂质体体内递送调节机制,也为靶向脂质体的全面优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复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官娟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沈庆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占昌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药学院陆伟跃教授、钱隽副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楼美清主任医师参与了相关研究。研究获得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教委,以及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助。




上一篇:基础医学院占昌友课题组在脂质体递送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载体药物等新型制剂成未来药物研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