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期待市场化的经济修复



毛振华:期待市场化的经济修复

毛振华:期待市场化的经济修复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3月)(第62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429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一、经济虽有修复但弱于预期,需加力推动市场化的经济修复

经济有所修复但距预期仍有一定差距。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释放了全力拼经济的信号和决心,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但从今年1-2月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虽有修复,但相较于此前较强的市场预期仍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强信号、弱反应”态势。

政策稳增长难度加大背景下,需加力推动市场化的经济修复。一般而言,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政府的引导往往具有乘数效应,较小的政策调整就能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政策干预效果就会有所打折。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和其他一些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平台有所下移,疫情冲击之下2020-2022年复合增速仅有4.4%,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以此估算,2022-2023年复合增速也仅有4%左右。当前,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已然明确,加快实现经济修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企业、居民均对此翘首以盼。在政策稳增长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强政策、弱修复”格局?如何在疫情冲击这一扰动经济运行的最大负面因素消除后,使经济加快恢复到常态化的增长轨迹上来?如何让中央的经济政策落到实处?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实现市场化的经济修复,这才是经济政策真正发挥稳增长效力的核心和关键,是真正实现经济修复的源头和动力。如果说推动经济修复的宏观政策是一场春天的及时雨,也要有一个引水入江、引水入河进而滋润万物的过程,而不是任由雨水四处蔓延导致漫山遍野的山洪。

二、市场化修复包含市场主体修复、市场环境修复两重含义

实现市场化修复的基础和前提是明确何为市场化修复。市场化修复具有多重内涵,其中我认为市场主体的修复和市场环境的修复是市场化修复的两个主要方面。

内涵之一: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修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但政府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是经济的主引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则主要在制定规则、维护运行、保障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场主体才是经济主引擎。要让市场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经济修复的主要生力军。虽然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对经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从考虑市场的内生动力的角度,激发民营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性更加重要。如何把稳经济政策真正落实到民营企业这样的市场主体上,是一个关键问题。

内涵之二:市场环境的修复。市场环境不仅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也包括信用环境等在内的整体营商环境。当前市场化经济修复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民间投资不足和终端消费疲弱两个方面。一方面,2022年以来,投资领域中民间投资持续低迷,当前距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过去一个季度,但是今年前两个月的民间投资增速仍延续去年以来的回落态势,走势并未出现扭转。是市场缺乏资金吗?答案似乎并非如此。从储蓄数据来看,人民币存款增速从2022年初以来持续增加,今年前两个月已经升至12.4%的高位(2016年5月以来高点),投资意愿不足或是更为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终端消费疲弱。2月CPI大幅回落、核心CPI低位下行均显示消费需求不足。当然消费羸弱有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承压的原因,但是也要看到在预期偏弱下,居民谨慎性动机增强、消费倾向走弱的情况。微观预期偏弱除了受到疫情等因素冲击外,社会思潮的变异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思潮的改善对于市场环境修复至关重要。提升民间投资意愿、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需调动更多的积极力量参与市场环境建设。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GDP考核目标的重要性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回顾七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到八十年代的“翻两番”,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中国经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缔造了中国奇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出现新变化,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当前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挑战,增长问题仍是核心问题,保持一定增速水平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背景下,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上一篇:光驱动负碳合成化合物,「光玥生物」获近亿元
下一篇:2 秒就能识别一半用户?元宇宙中的运动数据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