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里的“娃娃头”



     

分享到:

【字体:    】


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许伟文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街道太平村,提起徐艳,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作为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她一直从事妇女儿童工作,把满心的爱都奉献给了孩子们,在32名留守儿童心中,她是“好妈妈”;在普通村民眼里,她是“娃娃头”。

★倾心打造村儿童之家★

2020年4月,新建的太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各功能室亟待开发。“得给孩子们留一个空间。”徐艳抱定这个宗旨,多次与村“两委”、街道沟通,建议把服务中心的三楼设置成为儿童之家。

此后,徐艳根据多年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经验,多次与妇女儿童沟通交流,确定了活动室的装修风格,并多方筹资,添置了实用的桌椅、黑板、书籍、玩具等物品。为了装饰房间,她请来两名美术老师,在空白的墙上画上了既漂亮又有寓意的卡通画,与留守儿童一起悬挂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共同给“自己的家”染上色彩。“这里真的好美,好漂亮。”这是孩子们来到儿童之家后的第一印象。

太平村儿童之家不仅是孩子们的活动天地,也是徐艳工作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服务村内留守儿童,儿童之家设立了“蓝海湾”守护站和心理疏导室,徐艳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以及家庭情况等信息,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共同关爱孩子们的成长。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让徐艳记挂在心:吕好(化名),因爷爷和爸爸犯罪入狱服刑,母亲离婚远嫁他乡,奶奶患病,家庭经济状况很差,自己也因此沉默寡言、自卑孤僻。骏崨(化名),父亲离异后外出打工,多年不回。爷爷因车祸导致痴呆,奶奶因意外卧床不起,由于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心理负担严重。“我跟这两个孩子聊过很多次,发现他们已经有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成长,必须加以干预。”徐艳找他们的奶奶谈心,劝奶奶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放下思想包袱,重新树立起负责关心孙儿生活的信心;积极与民政、慈善等相关部门协调,为他们的家庭争取临时救助,缓解困难;邀请心理医生、社工等,定期对两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并结合“蓝海湾”项目,为孩子们讲解法律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两个孩子在参加多次“蓝海湾”集体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育后,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用心培育孩子的素养★

“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不能仅限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也要不断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徐艳多年从事儿童工作的经验总结,她认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素养尤为重要。

徐艳与街道妇联携手争取到了区级“海生草”公益项目,为孩子们购买了笔墨、字帖、纸张等用品开办书法培训班,邀请连云港市书画协会、宁海重阳书画协会会员来为孩子们面对面授课,并做好课后巩固指导。经“海生草”培育的孩子,先后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社会艺术水平硬笔书法考级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此外,她还依托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用朴实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方式,让太平村的孩子在家乡的历史事实中缅怀革命先辈,感悟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他们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利用假期,把孩子们带出村,到市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希望能够对孩子们的将来产生深远影响。”2020年8月20日,徐艳组织的该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的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和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的“暑假红色之旅”公益活动,令她至今难忘。

纪念馆里一张张图片诉说着当年日本侵略者在连云港犯下的滔天罪行;一件件抗战文物,真实记录广大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战历程。革命前辈、英烈的红色故事滋养了孩子的心灵,这次“暑假红色之旅”给孩子们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我深感70多年前的太平村不太平,如今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宁海中心小学五年级留守儿童乔思雅说。

★一根耿耿于怀的薯条★

“从20多岁起,我就开始干妇女儿童工作,到现在兼职儿童主任,我深感儿童工作任重道远。”徐艳向记者讲述了一根薯条的故事。

“徐阿姨,我们可以吃汉堡和薯条吗,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呢。”在“暑假红色之旅”当天中午,孩子们问徐艳。

“好的,我带你们去。”徐艳带着孩子们来到德克士连云港连锁门店,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份薯条、一个汉堡,“放心吃,不够阿姨再给你们买。”

拿出当时的活动照片,徐艳指着其中一个男孩告诉记者,“就是他,他只吃了几根薯条,就把剩下的薯条和番茄酱包了起来。”

当徐艳看到男孩在用店里的垫纸包薯条时,有些纳闷,问:“是不是薯条不好吃,怕浪费?”他却回答:“我想带回家给弟弟尝尝。”




上一篇:81名军委机关干部赴基层一线当兵蹲连
下一篇:香港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共战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