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拍扁在墙上的蚊子,成了犯罪现场的“目击证



如果对刑侦类影视节目感兴趣,你应该十分熟悉《犯罪现场调查》系列里,痕迹专家们拿着棉签在犯罪现场血迹、精斑、凶器上面“揩几揩”的场景,也知道他们是在收集人体体液,用以提取DNA锁定真凶。

随着科学的发展,如今可以提取DNA用于识别罪犯的物证,已经不仅仅直接来源于人体体液。

被拍扁在墙上的蚊子,成了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

痕迹专家用特制棉签在凶器上“揩一揩”,提取凶器上可能残留的体液 | 犯罪现场调查

被拍扁的蚊子,成了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

这是2005年西西里岛的一个真实案例,刑侦人员从蚊子肚子里的血提取到了受害者DNA,并借此证据成功将嫌疑人定罪入案[1]。

当时,一名女性被残忍地勒死并抛尸于西西里岛一处沙滩上。经过调查,一名住在离沙滩比较远的内陆地区的商人被认定为嫌疑人。刑侦人员在商人住所的墙上,找到了一滩蚊子的血迹以及少量血痕。除了墙上的血痕,刑侦人员也在那滩蚊子血里提取到了与受害者匹配的DNA,为受害人曾经出现在嫌疑人住所提供了佐证[1]。

这个案子提出了从蚊子血里提取人体DNA,并进行个人识别的可能性。就在前不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分校的研究人员就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

被拍扁在墙上的蚊子,成了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

图丨giphy

蚊子天生有“福尔摩斯”的潜质

研究人员认为,蚊子的各种特性使它天生适合成为犯罪现场的物证。

首先,蚊子的分布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在多数犯罪现场也很常见。而且不同种类蚊子的飞行习惯和“饮食习惯”各有不同,有助于犯罪现场的推理和应用。就像上述案例,昆虫学家分析蚊子“尸骸”发现,这种蚊子是嫌疑人住所区域的常驻品种,在沙滩上比较少见,说明受害者曾出现在嫌疑人住所(起码是附近)[1]。而且,蚊子更喜欢温暖的血液,尸体血液不在它们的菜单上。

同时,蚊子虽然在饥肠辘辘时可以飞行很长距离寻找食物,但吃饱喝足后,会倾向于待在用餐地点,直至把餐食消化完毕。这样,从犯罪现场收集的饱餐蚊子,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目击者”,而不是吃饱后从邻居家飞过来串门的“吃瓜群众”。

另外,有其他学者提出,别的昆虫中是无法成功提取人类DNA的[3]。这样看来,蚊子仿佛成为了犯罪案件中的“福尔摩斯”。

但是,被吸进蚊子肚子里的血液,每一秒都经历着蚊子消化系统各种酶的分解,血液里的DNA也不例外。经历这样的消化、分解,一段长约2米的DNA慢慢变成了1米、0.5米、2厘米,最后碎成渣渣。DNA都被消化了,还能用来做鉴定吗?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碎成渣渣的DNA可能无法挽回,但断成中小片段的DNA因为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特点,还有辨别罪犯的潜力[2]。

想搞清楚什么是D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要先看看我们都听说过但又不熟悉的DNA究竟是什么。

被拍扁在墙上的蚊子,成了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

图丨图虫创意

每个人的“DNA密码书”内容和长度不一样

大家都知道,DNA可以携带遗传信息,不过很多人并不了解具体的携带方式。DNA就像一本由A、T、C、G四个字母写成的“密码书”,这里的字母,指的是DNA最基本的结构——脱氧核苷酸,所含有的不同碱基。通过这4个字母的不同排列组合,写成的书各种各样。

苹果的“密码书”与猫的写法不一样,猫的“密码书”也不同于人的。不同物种的“密码书”篇幅和内容都不尽相同,比如人体体细胞46条染色体含有的DNA,篇幅大概是30亿个碱基对[4]。哪怕是同物种的 “密码书”,篇幅和内容也不完全相同。说到这,就涉及到个人识别的物质依据——DNA多态性了。

上课的时候,大家翻开统一教材,找到指定的页码与段落,看到的内容和长短完全相同。但每个人的“DNA密码书”目录一致,内容和长度却稍有差别。翻到相同的章节,人与人之间有可能会有几个字母的差异,比如你的是ATG,我的是TTG,他的是GTG。这叫做“DNA序列的多态性”,就是同样位置上的DNA序列长度一样,但有一个甚至好几个字母(碱基)差异。




上一篇:四链体DNA结构区域图谱
下一篇:吉林大学首期“超分子科学研讨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