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大如何培養“醫學+”人才



原標題:看浙大如何培養“醫學+”人才

   近日,微創器械創新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這是國內唯一一個微創領域的國家級研究中心。提起這個中心,多學科交叉是離不開的關鍵詞。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實施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探索醫工、醫信、醫理相結合的產學研醫創新型人才培養開發。

   “以‘醫學+’推動‘新醫科’建設,浙大醫學院構建了‘厚植醫文、醫理為基、醫工驅動、醫農協同、智能醫信’的學科融合體系。”浙大副校長、醫學院黨委書記周天華說。浙大探索形成的學科融合、德才契合、體系璧合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讓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從浙大醫學院出發。

  復合知識造時代之才

   瞄定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目標,以交叉融合為核心,浙大醫學院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通過“X+醫”和“醫+X”雙通道實現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養。

   “交叉學科的培養方式對我影響很大,通過融會前四年不同的學科專業,貫通臨床醫學知識,才能碰撞出多樣化的科研創新成果。”畢業於浙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的博士后王啟聞,曾以第一作者在生物材料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多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本科期間的主修專業是應用化學專業。去年他從化學系課題組的研究思路出發,利用化學修飾得到了新型蒙脫石材料改進心血管疾病常規治療方案,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高水平雜志上。

   依托2005年國內率先創設的臨床醫學八年制、2015年全國首設的臨床醫學博士后培養項目,浙大醫學院構建了“4年非醫類本科教育+4年醫學博士教育+3年臨床醫學博士后項目”的“X+醫”卓越臨床醫師培養路徑,打造前瞻交叉思維、多元交叉背景的醫學引領型人才培養樣板。

   來自浙大“醫+X”項目培養的博士生鐘丹妮,以“生物材料和轉化醫學”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設計並研發具有臨床轉化前景的醫用材料,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6篇,研究成果獲浙江大學2021年度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多次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在交叉學科培養過程中,導師組根據她的學科背景,通過“結對子”的方式,廣泛開展醫學、化學、材料、藥學等的跨學科課題合作與交流, 使其對重大科研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多元。

   而所謂的“醫+X”路徑,是以醫學本科為基礎招收“醫學+”碩博連讀生,依托國內醫學領域唯一的國家試點學院和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臨床醫學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個國家級交叉創新基地,率先試行多學科融合的碩博貫通培養,交叉領域涵蓋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學、心理學等學科,構建“交叉學科+交叉項目+交叉導師+交叉教學+交叉互學”五交叉實踐體系,通過個性化指導和創新性實踐,形成聚健康需求、凝科學問題、強協同攻關的醫學科學家培養模式。

  妙手醫者懷家國之情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關鍵時刻,浙大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聞令而動,先后派出20000余人次赴全國各地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留在附屬醫院工作的浙大醫學院畢業生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

   臨床醫學八年制2015屆畢業生、2015級臨床醫學博士后周靜怡在武漢疫情最緊張的時候,請戰加入接管武漢協和腫瘤中心醫療隊,其所在的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擊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醫者仁心,我們要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時候頂上。”周靜怡說。

   每年清明,浙大醫學院都會組織學生開展緬懷“無語良師”的活動,這堂生命教育的大課已堅持十余年,2021年全國醫學院校最大的“無語良師”紀念基地在浙大落成,《系統解剖學》獲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學院強調思政育人是德才契合知識體系裡的第一要素,通過使命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探索重要發現、解決重大問題、服務國家需求的人生目標。

   此外,醫學院打造了一支由院士領銜、大師雲集的多學科融合師資隊伍,通過“雙聘”“兼聘”等形式,實現“共申項目”“共研課題”“同上講堂”“同編教案”,建立本碩博貫通的多層次、跨學科、個性化課程體系,打造《未來醫學》《醫工結合與創新》《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健康科學》等醫工信交叉、醫文理兼容的示范課程,與海外一流高校共享共建“前沿性”全英文課程,構建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依托高水平創新實踐基地,強化學生交叉性、創新性項目的科學研究實踐,培育自主導向的科研實踐能力、創新的洞察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




上一篇:看浙大如何培养“医学+”人才
下一篇:云南集中优势打造疫苗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