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优势病种第十七期青年沙龙



2022年7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承办的“第十七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耳眩晕)”在北京贵州大厦成功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曹正逵、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刘大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建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龚树生,以及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近30名专家参加了本次沙龙。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曹正逵指出,中医具有独特的原创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势病种的遴选任务非常重要,学会沙龙,通过中西医、药学、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讨,形成中医优势病种的建议共识。在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不管是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落脚点都是民众,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解决疾病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耳眩晕作为中医优势病种,哪些环节,通过中医单纯治疗可以解决问题,哪些环节,需要和西医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疗效,希望专家们不断研究、讨论,产出的成果,真正在临床防病治病中发挥作用。
优势病种
沙龙围绕耳眩晕的中医认识、诊疗特色、诊断、治疗进展,难治性耳眩晕的相关问题探讨(保守、手术、中医药优势、康复、身心医学),耳石症、耳眩晕的相关思考等内容展开研讨,形成以下基本共识:
1、眩晕疾病虚实兼有,与肝、心、脾、肾相关,风、痰、虚、瘀为主要致病病机,虚者多为肾、脾之虚,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实者可见于外邪、痰浊、肝阳、寒水等上扰清窍为患。
2、眩晕表现多样、疾病涉及临床多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结合指南,详细的病史采集及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诊断,通过应用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法,耳眩晕的诊断治疗有望取得新突破。
3、在耳眩晕疾病不同阶段,中医、西医需融会贯通、共同发展,例如西医有助明确诊断,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对于疾病症状群整体疗效较佳。
4、中医在耳眩晕的全过程,均可发挥优势,早期阶段,单纯中医疗法介入能很好控制疾病发展;在西医保守疗效欠佳时,中医疗法优势互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后期及术后恢复阶段,中医疗法可控制症状、促进康复、减少复发。
5、慢性、病因明确的耳眩晕疾病(如梅尼埃病),临床医生需要从疾病发展情况、患者接受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以确定有利于患者的保守或者手术治疗方案。
6、儿童眩晕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之一,由于儿童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配合前庭功能检查有限,对眩晕诊断带来很大困难,需要医务工作者关注及研究。
7、耳眩晕相关的许多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西医病因病机不明,有待对疾病的深入认知和研究。
8、“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从心理、生物、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在疾病治疗方面达到更优疗效。
专家报告辛忠海:引导发言《耳眩晕中医/中西医优势病种主题沙龙》
眩晕发病率高,以此为重要症状的疾病涉及临床多学科,本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其中耳源性眩晕占其70%。中、西医对本病认识不尽相同,中医诊病秉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要从证型分治,通过中药、针灸、导引等诸多治疗方式达到治病目的,尤其对眩晕伴有的并发症具有不错疗效;西医多借助辅助医学检查技术,以望达到治病求本、精准治疗,但由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病理资料,有时难以明确诊断或有限的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中、西医是否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更优疗效,是今天主要议题。龚树生:讲座题目《眩晕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国际上从症状体征角度,把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性症状四大类;临床上根据疾病发作特征分为急性、慢性、阵发性三大综合征;从病位、病因角度,可以分为前庭中枢性、外周性眩晕及非前庭性眩晕、如缺血性疾病、病毒感染、情绪等。掌握前庭解剖有利于对眩晕疾病的认识,临床上可以从眩晕的发作次数、病程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初步判断疾病类型。儿童眩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值得研究。目前,西医治疗无论保守或手术,疗效有限,希望结合中医,达到更好临床效果。刘建华:讲座题目《耳眩晕的中医认识及诊疗进展》
古代文献有许多对耳眩晕的记载,后世及当代医家在不断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吸纳了西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扩大了耳眩晕疾病范围,使我们对本病内涵的认识更加成熟。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风、火、痰、虚,结合肝、胆、肾、脾等脏腑虚实辨证,临床分型较多,临床辨证施治,如健脾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化痰祛瘀用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温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等。耳眩晕属中医优势病种,临床上早期眩晕大多可用药物控制,效果很好,但如一些梅尼埃病后期的眩晕反复发作较难治疗。冯炜:讲座题目《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个人体会,本病最重要的是了解四个体位性问题,即:低头、抬头、翻身和起床躺下。如起来躺下时晕,要考虑后位耳石;如翻身时晕,考虑水平位耳石症可能性大一些;再结合眼震旋转特点,可以进行临床判断。此外,应重视患者发病原因,如睡眠、运动,应避免不良因素以减少发作。对于反复发作、病史较长或症状严重者,可多次、分阶段复位,后续增加前庭康复训练,可提高治疗效果。张予:讲座题目《梅尼埃病中医诊疗优势》
在耳鼻喉科耳眩晕性疾病中,梅尼埃病发病率仅次于耳石症,临床多见于40-50岁女性。中医治疗方面,根据历代医书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诊疗指南,本病不外乎外感、内伤所致。外感多因风热,可予桑菊饮加减。内伤可因肝阳上扰,可予龙胆泄肝汤加减;痰湿中阻者,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寒水上泛者,可予五苓散和济生肾气丸;髓海不足者,可予杞菊地黄丸加减;上气不足者,可予归脾汤加减。此外耳针、耳穴贴压等外治有助于改善眩晕伴随的失眠等症状群。中医治疗耳眩晕有其优势,但目前临床缺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病的规范化大样本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找到发掘优势的突破点和实用方法学。马鑫:讲座题目《前庭外周疾病进展》
前庭外周性疾病在眩晕疾病谱中地位较重,主要涉及耳石症、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以及前庭神经炎。2017年版耳石症指南,最大争议的综合征是偏头痛相关的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要与该病、或其他伴位置性眩晕的综合征鉴别,以防临床误诊漏诊。只有特发性膜迷路积水才是梅尼埃病,积水是多种病理损害导致的最终结果,治疗时,不仅要治积水,还要治积水产生的原因。伴有偏头疼的梅尼埃病是目前学术界的争论重点。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既能引起晕、如前庭性偏头痛,又能引起聋、如耳蜗性偏头痛,偏头痛与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聋有关,是近些年研究热点。最新的前庭神经炎诊治专家共识提出,前庭神经炎很少复发,应质疑反复发作反复被诊断的“前庭神经炎”疾病。目前认为,前庭外周性疾病是否转变为慢性头晕、并不取决于外周病变恢复与否,而是取决于在外周病变发生之后中枢对外周病变的代偿机制能否回调。徐春英:讲座题目《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关于耳石症复位后的残余症状,个人体会虚证和虚实相杂者较多,实证很少,多见于女性、年老体弱、平素有易疲劳和情绪波动的表现。除了古籍文献及中医疾病诊疗指南的分型,临床脏腑辨证,首先与肝有关,涉及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化风和气郁化火、风阳上扰,治疗平肝熄风为主、同时补益肝肾,天麻钩藤饮加减。其次从脾论治,脾肾虚者,治以补脾益肾,四物汤或八珍汤加减;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治以健脾益气、化痰开窍,予二陈汤或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第三从肾论治,肾阳不足不能制水,水邪上泛致耳眩晕,治以温阳利水,代表汤剂为真武汤。此外针灸、耳穴压豆治疗患者伴随的呕吐、失眠等症,效果较佳。王国鹏:讲座题目《上半规管裂综合征》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是上半规管覆盖的骨质缺如、可产生“可活动的第三窗”所致,患者表现为受强声或内耳迷路压力变化后产生眩晕,本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清。患者听力损失表现多样,通常以低频伴气骨差为特征,科室病例以搏动性耳鸣为主。高分辨率CT能较好显示病变部位,诊断本病要同时排除咽鼓管功能障碍、外淋巴瘘等疾病。传统经典手术为颅中窝开颅术,近些年我科经乳突入路上半规管阻塞术或修补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上患者有个体性差异,外科手术适应症非一成不变适用于所有患者,有些患者保守治疗或中医药治疗后不需要手术,根据临床需要,中、西医结合对眩晕患者益处更大。
专家观点摘记(按发言顺序)
龚树生:临床有关眩晕的疑难杂症很多,有些患者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不是万能的,涉及多个问题,包括术前准确诊断、医生手术技巧、患者心理等各方面因素。难治性眩晕症,如何发挥西医优势取得最好效果,要向中医学习,把医学宝库精华挖掘出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冯炜:眩晕是临床优势病种,把它作为症状学涵盖的病种相对更丰富一点,非手术方面的疾病是中医切入点,例如梅尼埃病、BPPV、前庭性偏头疼、复发性耳聋、前庭神经炎,这些病与身体状态、情绪变化等有关,手术可能性不大,中医介入会更好。
王嘉玺:中医治未病为主,通过中医整体调治和后期康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耳眩晕康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眩晕外治法,如穴位贴、针灸。第二、利用中医理论做康复训练,以武术武学为基础,加入其他功法,做了一套柔性功法,更能体现中医精髓,尤其对心理方面的产生影响,可以达到很好疗效。
刘建华:前庭性偏头痛、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梅尼埃病早期等适合用中药,针对后期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效果欠佳,必要时手术才能够解决问题。内耳疾病复杂,在疾病轻重缓急的不同阶段,应相应侧重使用中医或西医疗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病效果。
王国鹏:眩晕性疾病首先要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有些患者应用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或者通过调整情绪、改变生活方式,临床症状会得到改善。中医药在保守治疗的患者中应用,可以控制疾病,在术后病症改善欠佳时应用,提高生活质量。
张予:由于检查手段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对于耳眩晕初诊患者,中医院诊断有限,建议患者到专科医院明确诊断。对于反复应用西医治疗却收获甚微的疾病,中医的优势在于全面调理,让患者得到比较满意的生活质量。
郭淑贞:实用的耳眩晕归纳表,包括发作时间、频次、中医证型,便于认识疾病。需要关注几个问题:(1)眩晕性疾病,按西医疾病分类后再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是否会进一步提升;(2)在疾病诊断检查上,纳入一些客观性理化指标是否能有助于对患者做精准辨证;(3)在耳眩晕治疗中,若能达成哪些阶段分别由西医或中医治疗为主的专家共识,会让患者更加受益;(4)中医异病同治,对于中医症候类型一样的患者,应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若从该角度去看西医的生理机制,可否发现西医没有重视到的机制,值得研究。
李博:耳鼻喉科的疾病有一部分是局部问题,有一部分是机体整体问题,建议勿过度辨证,局部问题就局部解决,整体问题就整体解决。许多学科、疾病的辨病辨证思路相似,中医理论相通,通过辨证治疗疾病。中医可以做循证医学研究,做中医研究要按照中医的视角,如中医经典《伤寒论》是疾病指南,书中证据等级已定,如通过治疗使患者达到保胃气、阴阳和的程度。
闫占峰:眩晕疾病在临床非常常见,我们需要在翻译、培训过程,把很多东西解读出来,例如把中医经典内容用循证等级来分类,这个是很好的事。中医典籍和西医现代的文献研究都要学习,耳眩晕的诊断和治疗,要中西医相结合,体现二者的优势,如西医能明确诊断时就用西医,中医疗效更好时可以选择中医。
刘锦峰:眩晕的病因很多,要从整体分析疾病。BPPV疾病的每个阶段,中医都起着关键作用,如除了复位、很多治疗药物都是中药,西医大夫很多时候也借助中药。在前庭康复方面内外结合,吃药和康复操,也是中医优势。怎么把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研究出一种现代疾病诊断方面的计算模型,西医的症状和中医的辨证进行数学运算,形成决策模型,对治疗有一定帮助。
徐春英:我们要更好解释中医的病因病机病理,和西医大夫共同探讨同一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和适用范围。现在有的专家抓主症,有主症我就用这个方子,症和证对应起来是不是更好推广中医的理念,提高疗效。
马鑫:我在门诊遇到三类问题:结构性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和功能性,结构性疾病以西医为主,西医处理会更好、更有针对性,精神心理背景和功能性,以中医为主,在尝试用中药,但对眩晕宁、脑安滴丸、养血清脑等中成药的选择,需要中医指教。
张名霞:眩晕疾病在西医院也会开中成药治疗,希望中医专家们把中医理论翻译成西医语言,让西医大夫简单、精准使用中医治疗,如门诊上怎样通过舌苔来辨证开中成药,如眩晕宁的适应症,复位后残余的症状应用针灸治疗可以更好解决眩晕,针灸多久可以起效等,都希望有中医介入。
特邀点评专家
刘大新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医应在诊断清楚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辨证要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开药不能完全按照西医思路来。中医应有自己的标准,要有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标准,而不是一味按照国外制定的临床金标准为准则。做医生,需要念有专习,即专业知识,还要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不管是中医、西医,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一定要了解专业知识的相关领域,比如物理学、文化等,才能立体完整分析疾病,给临床、患者带来好的治疗。
参会嘉宾名单本期召集专家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优势病种第十七期青年沙龙

辛忠海 副主任医师,博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耳鼻喉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
擅长:耳鼻喉科疑难病症的诊疗,熟练开展本科各类手术,尤其擅长鼻内镜手术、喉显微手术、头颈肿瘤及鼾症的外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耳鸣,眩晕,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北京医学会鉴定库专家
中促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过敏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学组,首届成员
Acta Oto-Laryngologica(IF:1.157)审稿专家
参与国自然及北京市市自然等课题多项,主持院级及科学院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延伸阅读
原标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优势病种第十七期青年沙龙在京举办》




上一篇:这4个医学专业,精力投入少,学习周期短,将来
下一篇:岐黄传道,本草飘香,正骨医院“中药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