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部(本部),来了



6月6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完善一流大学布局,立足清华新百年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清华大学拟建立医学部(本部),并将于6月10日(周五)举办仪式,以统筹规划清华大学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清华大学医学部(本部),来了

而根据清华大学官网信息显示,2001年,清华大学成立医学院,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就是清华大学医学部。本次清华大学拟建立医学部(本部),所欲何为?
清华与协和,貌合神离
医学院,历来是高校建设的重点,清华大学自不例外。
2001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首任院长由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生物物理学家赵南明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神经科学家鲁白教授,免疫学家董晨教授先后担任常务副院长。在2016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生物学科(包括基础医学系)名列全国第一。

清华大学医学部(本部),来了

2006年,经教育部、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两部委同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截图来源:教育部官网
然而协和与清华的“联姻”,并不意味着双方从此“成双入对”。虽然“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已经开始使用,但更名后,学校原隶属关系、人员编制、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
同时,清华大学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立,且在教学与科研上各有侧重。
清华大学医学院侧重于基础医学研究,以基础医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为主,并于2016年成立临床医学院。开设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培养目标为医师科学家;开设基础医学博士,致力于培养能够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旨在研制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创新型医疗设备、医学诊治方法及医用材料制剂等,北京协和医院是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的教学医院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院机构设置
北京协和医学院则侧重于临床实践。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者各有所长,通过强强联合来探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如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前2.5年在清华生科院医预科就读,为医学预科阶段,通过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夯实通识教育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后5.5年在协和校本部就读,为医学阶段,通过北京协和医院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医学专业教育。
不过,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协和远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院。它开创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最早的公共卫生实践,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众多重要医学和卫生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教育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与中科院、社科院、中国农科院处于同等位置。
有人说:“一部协和的校史,基本等同于大半部中国近代医学史。”
这注定了协和在医学界殿堂级的位置。即使查看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情况,也难见协和的身影。于是,协和与清华的这段“联姻”似乎有名无实。而在探索医学的道路上,清华大学更像是“孤胆英雄”,从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实践不断试探。
2016年,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教授担任院长。学院集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以培养卓越医师和医学科学家为核心要务,将重点在肝胆胰、心血管、消化、神经、肿瘤、器官移植、急重症、老年医学、儿童医学、感染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等学科着力发展,并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清华,似乎已经准备好自力更生,向临床医学实践的征途进军。
建设医学院,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汇流而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较强基础学科特别像生物学、化学、分子物理学等作为支撑,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融合也成为必然。综合性大学拥有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专业点密集,可以为医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厚的土壤,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理想平台。因此,一些医药类高校采用“强强联手”的方式与当地的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进行合并,使得科研、教学实力获得提升。
2000年前后,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药类高校中,除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外,有9所与综合性大学合并。耳熟能详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已在历史的洪流中几经更迭,与综合性大学重新融为一体。
创办于1914年的我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已成为今天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齐鲁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号称“华北第一学府”,齐鲁大学医科毕业生的学历和资格被多伦多大学承认,学生可以免试入其研究院。如今齐鲁大学医学院在经历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以后,已并入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而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历史上响应“西迁”号召下,扎根武汉,最终与同城的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合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不过,从综合性大学的角度来看,医科教育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自建医学院往往需要从头起步,合并医药类高校则可以继承已有的根基。许多高校延续了被合并的医药类高校在优势学科领域内的“光荣传统”,如四川大学的王牌学科口腔医学传承自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华西医科大学的口腔医学院。
谁还没有医学院?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大学与医学院的“缘分”往往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软科整理了部分“双一流”高校医学院/部的设置情况,以回顾我国顶尖高校医科的发展历程。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医学部门,但渊源各有不同。部分高校通过与曾经的医药类高校合并的形式组建了医学院/部;还有高校自建了医学院/部,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另有部分高校通过与医学院校和医院以合作或共建的方式设置医学院/部。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综合型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医学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不过,随着我国对医疗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对于医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综合性大学与医科类高校合并并非唯一路径。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诸多综合性高校开始探索医工交叉、多学科交叉之路以促进学科发展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科高校建立了以“医工结合”为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实体,开拓了高校医科与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之路。
原标题:《重磅!清华大学医学部(本部),来了!》




上一篇:眼科医学界的百岁“常青树”
下一篇:【世界说】美国研究:美国儿科指南“频繁”使用种族表达 导致医疗不平等现象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