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学界的百岁“常青树”



  □尹江勇 马省力

  他是医生,坚持在眼科治疗的第一线,一生为患者着想;他是编者,字里行间都是责任与心血;他是教师,七十余年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桃李遍天下。他就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现代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张效房先生。102岁的张效房,以一位老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证明了一名医者身上所蕴藏的惊人能量。

  常有人说张效房身体好,百岁高龄依然身体健朗,却不知道他已因肾癌摘除了一侧肾脏,脑血管做过搭桥手术,眼睛是人工晶状体,冠心病、肝囊肿也早就找上门来。面对笔者,张效房的语气平和:“虽然现在五脏不全,四脏有病,听力不好,腿没劲走路有些困难,不过脑子还好,手不颤,仍然可以写字,戴上花镜,书上最小的字我都能看得清楚。”翻开先生修改的文稿,令人顿时一惊——稿件每页都用红笔、绿笔、铅笔密密麻麻地标注了问题,还做了中英双语批注。

  不管到了多大年纪,身体状况如何,张效房一如那个刚刚工作的20多岁青年,天天“泡”在医院,只想为患者造福,为人民服务,成为眼科诊区延续了近80年的一道风景。

  张效房刚开始工作时,河南省成年人沙眼发病率几乎是100%,居致盲原因首位。为此,他和同事组成医疗队,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每个星期天和节假日都到农村、工厂、学校为患者义诊,使大量患者避免了失明。从我国发现沙眼病因,到改进手术方法,降低治疗费用,让全球数百万人避免了失明,都离不开张效房的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刚步入工业大发展时期,机器碎屑扎入工人眼睛的情况屡见不鲜,每周被送进医院的眼外伤病人一批又一批。当时,在眼内异物摘出治疗中普遍选择在眼睛上重新划开一个切口,然后把异物取出,但这种方法对眼睛的伤害远大于异物存在于眼里。

  彼时,国际上对于这一病症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非磁性异物的摘出问题尚无有效解决方法,张效房和他的同事们决心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怀着对病患负责的仁心,从1955年起,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共进行了36项改进和创新发明,这些成就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中国眼科界因此把他设计的眼内异物定位方法称为“张效房法”。

  此外,20世纪末,白内障是我国眼疾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手术方法复杂,效果不尽如人意,也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张效房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将国外一种小切口手术简化到9个步骤,变成一种不需特殊设备、单手即可完成的简易手术,使基层医院也能普遍应用。这种“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手术”改变了我国大部分县级医院不能开展白内障手术的现状,使我国基本消除了白内障致盲现象,在该领域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张效房始终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如今,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编辑《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的工作上,每一期发表的文章,他都要仔细观看和反复修改。

  “我必须为祖国服务,报答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报答培养我的学校医院老师,报答教育我的亲爱的党。”百岁高龄,这位医学泰斗仍以执着的精神、奉献的品格为我国眼科事业作着新的贡献,书写着自己的“不老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一篇:抚州光明眼科章晖:欧洲深造归来的80后院长,心
下一篇:眼科医学界的百岁“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