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枕流之声|吴肇光:新中国外科事业奠基人



视频:新中国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上海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吴肇光讲述枕流公寓往事。视频由候车式文化工作室提供。(07:39)

枕流公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699、731号,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公寓建于1930年,业主为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华商馥记营造厂施工,建筑采用折中主义风格,时因设施高档齐备、名人汇聚,有“海上名楼”之称。
整个公寓项目占地797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占地979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1层,初建成时共约40套住房。公寓平面由内部式、外廊式和跃层式等单元组成,一至五层每层6-7套,设二室户约80平方米、三室户约100平方米和四室户约150平方米。六至七层为跃层,设有五室户和七室户,在当时上海公寓中颇为少见。
1949年以后这里空置的房间被分配给高级知识分子居住,知名住户包括报人徐铸成,导演朱端钧,作家周而复、峻青、王慕兰,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画家沈柔坚,三栖明星周璇,影剧表演艺术家乔奇和孙景路夫妇、孙道临、徐幸,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等。
澎湃新闻()联合候车式文化工作室、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共同推出“枕流之声”系列稿件,以口述历史呈现枕流公寓内十余个家庭跨越七十年的悲欢离合,并根据口述史料通过图形建模还原1930年代枕流公寓的建筑特征,记录人与建筑共同书写的城市历史。

吴肇光,1925年生于北京,1957年入住华山路731号,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上海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

穿行四海的医学梦
访问员:吴老,您好!
吴肇光:您好!
访问员:很高兴今天能邀请到您参加我们的访谈,想问问您是在哪里出生的啊?
吴肇光:我出生在北京,很多年前了。
访问员:家里的情况大致是什么样子的?爸爸妈妈他们是干嘛的?
吴肇光:我爸爸是学化学的,妈妈就是家庭妇女。那时候(爸爸)在北京工作,所以(我就)出生在北京,后来因为(爸爸)工作关系离开了。
访问员:嗯,我看您青少年时期好像辗转了好多地方。
吴肇光:对。后来他工作调动,就到了青岛。再后来又因为“七七事变”,日本人侵略我们,就离开(青岛)到了上海。那时候我姐姐在上海考大学,所以就跑到上海跟她在一起。但过不久,“八一三”上海也打起来了,我母亲为了使我能够不影响学习,就带我们到香港去了,所以就一直留在香港上学的。一直到1941年,想不到小日本又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香港,我们后来又回到上海,跟我姐姐在一起。
访问员:1941年的时候,您是在香港大学学习吧?1942年回到上海入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吴肇光:是的。
访问员:那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医科专业的呢?
吴肇光:医科本来是我爸爸有这个想法,过去找工作不容易。他就觉得你做医生,所谓的“不求人”,工作没有问题,所以叫我学医。我那时候(是)小孩子,喜欢看书的,看那些书觉得做医生也是很不错的。当然那个时候什么治病救人,我的概念是没有的,不懂的,十几岁脑子没那么清楚,觉得学也可以也不错,那就学医了。既然家里也要求我学医,我就说“干”,就学了。
访问员:学习外科专业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
吴肇光:学外科是在到国外去的时候决定的。那时候在国内实习,看见很多病人,那时候病人很苦,病得很重,毛病很容易诊断出来,但是没药,没办法。那时候到了国外有机会去学习,觉得还是做外科,不管怎么没有药,我外科用手术来治疗,也是解决问题。所以就学了外科,没学内科。结果后来回国了,看看解放以后这个情况,不一样了,跟我离开的时候不一样了。情况也发展很多,做内科也不错的,但是我已经学了外科,就继续做外科了。
访问员:那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了吗?
吴肇光:对。
访问员:是一个怎么样的机会到新泽西州医学中心的呀?
吴肇光:那时候学校里毕业要么自己找工作,要么私人开业。没有像解放初的时候,是分配的,没有的。那个时候,我所谓的未婚妻,她的爸爸替她安排了去国外,通过关系找了个地方去实习。我没有着落,怎么办呢?我也只好自己动脑筋,到处去联系。后来对方同意录取我,虽然(和未婚妻)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也可以录取让我去做医生,那我有机会就去了,希望能够跟她在一起。
访问员:您的太太也是一名医生吧?
吴肇光:她跟我是同学。
访问员:那是上海医学院的同学吗?
吴肇光:对。
访问员: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吴肇光:我们同班,考进去的时候,名次正好是前后连着号,她7号、我8号,还是她6号、我7号,反正离得很近。所以一进去以后,分座位也是坐在一边的,本来不认识的,就这么认识了。一直几年下来,就建立了感情。
访问员:后来又一起去了美国。
吴肇光:对,一起去了美国,也是在那里结婚成家。
在枕流公寓安了一个家
访问员:那后来为什么会放弃美国那边的优越条件,又回来了?
吴肇光:那时候国外是比这儿强多了。我的岳父涂羽卿是湖北人,解放前在沪江大学教书,后来也做过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长。我的岳母是个美国人,她嫁给我岳父,20年代到中国,没回去过,所以她对中国感情很深的。她也是从旧社会一直到解放,看着这个变化,她就觉得新中国情况跟过去不一样。所以她就不断地通信,信里头说这儿怎么怎么好,另外建议叫我们回来。所以我们学习完了,就决定回来了。作为中国人有点本事能够回来,为自己祖国老百姓服务也是应该的,所以就回来了。而且国外生活是好的,但是社会关系不见得怎么样,尤其你不是当地人,到底是外来人,总归多少受点歧视的。


上一篇:“瑞”意创新 迈瑞医疗深入布局核心专利 开启
下一篇:稳定量子点外壳可控抗癌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