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赛道中如何突出重围 中欧教授引入博弈论解



  十余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医疗产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规则被改写,边界在拓展。医疗创业者如何在这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里更好地博弈?

  5月14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教授参加中欧V论坛直播,引入博弈论框架分析医改,并为医疗服务创新指出了方向。同时,本文还呈现了厚朴方舟、钥世圈、心医国际三个中欧校友企业的案例,以及周教授的点评,以期为更多行业参与者带来启发。(文中评述仅代表周东生教授个人观点)

  01教授视角:

  医改博弈与医疗服务创新机会

  17年前的SARS危机,触发了中国卫生体制的反思,医改大幕拉开。这些年来,政府在卫生领域的总投入从2002年不足1千亿人民币,到2018年已超过1.6万亿元,增幅超过15倍。然而时至今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医患关系紧张,恶性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患者、医院、政府都不满意的局面。

  原因何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教授在中欧V论坛直播分享中,以博弈论(game theory)框架分析医改这个“游戏”,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包括参与者、参与者的价值、游戏规则、游戏策略、游戏范畴在内的五大博弈要素。

  以博弈论框架分析医改

  其中,参与者囊括了患者、医院、政府、医疗产品供应商和社会舆论五个群体。患者和医院,是医改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角色。医改的目标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医生的专业知识远远高于患者,所以医患博弈中,医院往往比较强势。

  而作为代表患者利益的政府,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三大部委均介入医改,但他们各有其它重要工作,患者的利益并没有被充分代表。2015年起,政府开始推行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等新规,轻病、小病患者到低等级的医院去诊疗,同时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到别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但对于医院来说,反而流失了部分患者,自身创收受损,出现了“激励相悖”的局面。

  2018年5月,国务院新设了专门主导医改的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医保局),它不仅有医保的支付权,还有医疗费用的定价权。作为医改新的“参与者”,医保局开始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如带量采购、一品两规等。

  带量采购、一品两规政策

  新规推动了药品价格的下降和药品的规范,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一些医院把医保控费的压力分摊到每个医生身上,一旦医疗费用超标会被扣掉奖金,有的医院甚至出现拒收医保费用高的患者。对此,周东生教授表示:“任何新规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医院、医生的利益。医生是供给方,但也影响甚至决定需求方,医生收入合理了,患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终的保证。”

  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第一次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这亮起了一个全新的信号。

  在周东生教授看来,政府试图在这场博弈中为“市场”加码。“在现有的模式下,以医保局牵头的医疗变革如要成功,除了改变游戏规则外,还必须扩大游戏的边界。”他指出,今天很多三甲医院的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孤岛。博弈的范畴应该从医院扩展到医疗服务的上下游整个生态圈,使各参与者之间能够真正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周东生教授提示创业者,无论选择何种业务,任何想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企业,首先要用博弈论的框架来深入分析这场游戏,特别要明确谁是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创业者要承认医院所拥有的决定性话语权,另一方面,开发的新业务要代表并满足患者的利益,“任何商业策略都应该跟这两个重要的参与者相匹配”。此外,一定要保证业务模式和当前的医保政策相吻合 -- 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然后要在细分市场中提升自己的参与价值,与其它博弈者实现合作共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证自己跻身游戏中并获得长期发展。

  周东生教授还为想要抢占先机的医疗产业创业者指出了三条突围道路:

  首先,医疗创业要成为现有博弈重要参与者的合作伙伴。在医保控费等政策的压力下,大医院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是必然结果。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帮助医院降本增效,如优化供应链,提高药材、高附加值耗材的管理效率,就有机会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上一篇:播撒中医药文化种子 上海中医药大学系列科普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