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真实讲述他们的抗疫生活



(原标题:90后00后,真实讲述他们的抗疫生活,看哭了)

当风暴来临,每一颗草都有自己的力量,抗疫路上,没有人能成为局外者。

作为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第一批90后,冯圣捷曾在高考志愿每一栏都填上了医学院;1997年出生的孙护士离开故乡,在武汉盼望着春天的到来;1994年出生的社区医生丁梦婷决定回到乡村,和老村医作伴;医护人员一线奋战,超过300人的年轻志愿者成为了他们子女的家教;正读大一的余森乐走进口罩厂,成为了刚刚成年的那位志愿者工人;不到30岁的大姑娘方香兰,决心守护长者照护之家的一大家子;为了“打败”病毒,少年院士和00后绘本能手用自己的方式做科普……

这些90后、00后或年轻或稚嫩的面孔,可能是人群中的你和我。每个人有限的生命里,都藏着无限的激情和创意。带着这些命运的馈赠,年轻一代掀起了抗疫战斗中的青春风暴。

冯圣捷(30岁)

华山医院

重症医学科医生

对病人不一样的宽慰

“如果有机会,我想申请第一批去支援武汉。“冯圣捷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贾波提出申请。之后没几天,他就随队一起来到了武昌方舱医院。

尽管加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才两年多,冯圣捷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参与这样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

那天晚上10时,冯圣捷接到命令:次日出发。“疫情还是挺需要医生的,你能去就去吧。”同样从事医学工作的父亲,理解冯圣捷的行为。当晚,父亲没多说话,只是帮儿子收拾了行李。冯圣捷父亲曾是市六医院糖尿病研究所研究员,爷爷为市邮电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奶奶则是市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医学世家背景,让冯圣捷从小就把当医生作为了自己的志向。冯圣捷回忆:“家人告诉我学医之路不好走,但我觉得能够治病救人很有意义。救治一个病人,往往就拯救了一个家庭。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义无反顾都填了医学院。”

现在,方舱内西区250位患者每日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需要他轮值查房关注。入舱工作的第二天,他刚结束手头的预检工作,看到一位患者因焦虑在哭泣。和女队员的贴心安抚不同,作为男生,冯圣捷更多只是理性地说说当下。“所有检查,所有治疗,我们都会用上的。方舱医院主要收治一些轻症病人,你在我们这儿,也说明病情不是特别严重。你就放心住下来,配合治疗,肯定能早日康复出舱的。”在患者回去的路上,他还从旁边默默地扶了一把。

1990年出生的冯圣捷,马上就30岁了。冯圣捷表示:“我生日在5月,希望那时,疫情已好转。”

孙孟瑾(23岁)

瑞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护士

重症病人生活全照料

到武汉一个多星期了,跟妈妈打电话交流的时间不多。23岁的孙孟瑾是医疗队里最小的成员,2月9日出发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妈妈很担心她,又怕影响她工作,所以不敢给她留言和通话,于是想了个办法——每天发个小红包,有时5元,有时10元。“只要你收了红包,妈就知道你很好。”

小孙出生于1997年5月,2018年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目前是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护士。春节期间,她主动报名去发热门诊支援,这次出发前,医院里让她“再想想,再问问妈妈”。放下电话,她轻轻问妈妈:“我能去吗?”“当然,妈支持你!”

小孙的妈妈从1月至今也奋战在抗疫一线,她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牢牢地为社区居民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可是,宝贝女儿刚毕业不久,就要去武汉加入抗疫前线的战斗,还是重症病房这样的艰苦环境,妈妈怎么舍得呢?嘴上不说,帮女儿打包行李时,妈妈还是偷偷流泪了。

“一个护士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那颗心;护士要在病人最困难的时候,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阳光、看到未来!”带着这个信念,小孙来到了武汉,跟着老师们护理病人。她说,这里的患者都是重症,有的年龄比较大,也听不懂普通话,做检查、测体温时,她几乎都要手把手协助患者。病人的生活照料全都由护士来承担,包括打水、送饭。小孙说:“大家都很爱护我,每次进去前都千叮咛万嘱咐,有活儿大家还抢着干。我也要努力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用上,希望能使每位患者在细心护理下早日康复。”尽管工作忙碌又紧张,但她觉得内心温暖。“上海已经入春了,武汉的寒冬也很快就会过去的!”

丁梦婷(26岁)

奉贤区金汇镇泰日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医生

手写地图帮大忙




上一篇: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护理法律知识培训
下一篇:知识入脑入心 故事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