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核科技创新赋能细胞治疗



  今年2月,中科睿极迎来了成立两周年纪念日。初创2年,中科睿极就成功完成了三轮累计过亿元融资,获得深圳天使母基金重点关注和投资项目,累计销售额数千万……其高速的成长来源于雄厚的研发实力,来源于拥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众多头衔与荣誉的张智勇带领研发团队近二十年如一日的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

  广州欧美同学会广州医科大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张智勇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开展干细胞、生物材料、生物反应器、自动化技术等“理-工-医”学科融合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创新,致力于实现把“让再生医学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选项”这一目标。

  “非生物医学不读”

  2000年,被当时“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的说法感染,张智勇把所有高考志愿都填报了生物医学类专业,下定“非生物医学不读”的决心。

  就读厦门大学期间,张智勇在细胞生物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引发了极大的兴趣。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研究生。2005年,张智勇继续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生物工程学博士,开展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他在开展大量干细胞临床移植科研工作时发现,基于二维培养皿的细胞培养技术无法满足未来细胞治疗时代的工业级应用的需求,于是开始思考和探索利用生物材料与自动化技术的跨学科研究给细胞培养赋能,希望实现细胞制备的“数字化、自动化、规模化、封闭化”的转变。他还专门给取了一个名字:DASE生物智造。

以硬核科技创新赋能细胞治疗


  2006年,张智勇与新加坡理工学院合作研发和优化国际首台双轴旋转生物反应器用于干细胞和人造组织器官培养和构建,并推动该反应器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品成功销往剑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全球各地知名高校。自此,他确立了让细胞培养由“模糊化”到“数字化”的研发思路。

  “即使是21世纪,生物学仍然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科学研究,科研探索思考的乐趣被大量繁琐、重复性实验室体力劳动给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生物行业转行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从2006年开始,他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用生物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给传统细胞生物学赋能,实现细胞培养的DASE生物智造,让生物科学科研工作者可以从繁琐的人工细胞培养过程中解脱出来。

  3年后,张智勇与新加坡ASTAR生物过程研究所合作研发基于Cytodex微载体的干细胞自动化规模化扩增技术并获得了美国专利,他坚信这是再生医学等细胞基因治疗产业未来的核心技术。

  2009年,张智勇在海外工作时偶然看到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广告宣传,在好奇心驱使下回国参会。“当时落地广州白云机场第一眼就看到了‘祖国欢迎你,祖国需要你’的巨大横幅,那一瞬间我就被触动了,也萌发了回国的想法,在留交会期间也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服务,倍感温暖、亲切。”

  2012年,他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人才被引进,回国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31岁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

以硬核科技创新赋能细胞治疗


  “让再生医学成为临床治疗常规选项”

  张智勇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规划了“十年干一件事”这样的一条道路:第一个十年,从2000年到2009年,读了十年书,从厦门大学本科、到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第二个十年,从2010年到2020年,做了十年教授,从第四军医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再到广州医科大学。接下来的十年做什么?张智勇希望在坚持做好转化研究的同时,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把再生医学转化研究变成临床产品和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批有志于再生医学临床转化创新的科学家/产品经理的复合型人才,让再生医学真正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选项,让越来越多人受益。

  2017年,张智勇毅然离开了上海交大,按照设想蓝图打造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




上一篇:江苏无锡“95后”男幼师捐献造血干细胞 用爱为生命接力
下一篇:苏生生物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深耕运动医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