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大豆分子生物学与分



“做科研就要顶天立地!”这是罗晓反复强调的话,也是他所领衔的团队共同追求的价值。罗晓(右二)在田间指导学生观察早花表型。
6月21日清晨,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一处试验田里,记者第一次见到罗晓。皮肤黝黑,满身泥土,这样的形象让人很难和博士联系起来。
“这个就是明显的早花表型。”在田间,罗晓仔细讲解怎样观察大豆的开花表型,学生们认真听取并做好记录。在罗晓眼中,田里的这些苗儿就像宝贝疙瘩一样,蕴藏着他所需要的每一项“大数据”。
“这里有城市感受不到的气息,搞农业就要多下田。”罗晓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罗晓(左)指导学生对大豆基因编辑组培苗进行观察。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立在潍坊这个引领全国农业实践的地方,对广大农业科研者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罗晓说:“我来到研究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被邓兴旺院士吸引,我相信在他的引领下研究院的前景将一片光明,我也相信我们的团队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出色的成果。”
提高大豆产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扩大种植面积,但现状却是种植玉米跟大豆相比,玉米能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大豆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近几年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针对这一问题,罗晓给出了他的想法。“我们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寻找耐盐碱的大豆,研究其耐盐碱的作用机制,把能够调控大豆耐盐碱的基因找出来,进而设计出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大豆品种,在盐碱地推广种植,这样在不降低单产的前提下,既能解决国内大豆产量问题,还能让患上‘土地绝症’的盐碱地重获新生。”
大豆是敏感型高温短日作物,光周期调控开花,决定着大豆在不同纬度地区的种植范围,所以适应于高纬度环境的大豆栽培种必须对光周期具有不敏感性才能种植。
解决大豆对光的敏感性,让一个好的品种同时适应于北方跟南方,是罗晓团队锲而不舍的动力。
“我们前期在长日照植物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染色质修饰直接控制‘成花素’基因的表达,我们将进一步从染色质调控的角度对大豆响应光周期的机理进行研究,解析光周期变化调控短日照植物大豆成花转变的基因网络。”如今,罗晓已经带领团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罗晓在实验室做实验。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罗晓攻克一个个科技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视野、磨砺心志、锤炼技能,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转变成一名科研领军人才。
“拼命三郎”是罗晓的团队成员给他的评价。“罗老师昨晚做实验到凌晨一点多,今天早上五点半又带我们来到试验田。”刚入职一周的科研助理左林说:“虽然跟着罗老师很辛苦,但也真真正正能学习到知识跟经验,罗老师对科研严谨的态度让我折服。”
“罗老师跟我们的沟通方式就是指导加交流,我们实验室的氛围一直很好。”团队成员朱雅茜如是说。罗晓及他的团队成员合影。
方义生博士,以普通实习生的身份提前过来做实验;杨勇刚到实验室报道,转身就跟着下地;刘秀林博士任劳任怨,主动帮助实验室协调各项工作。
亦师亦友的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支团队在科研路上勇往直前。
“顶天就是处在国际最前沿,作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通过取得的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罗晓用一往无前的精神,做着顶天立地的科研事业。
转载自潍坊融媒
原标题:《“顶天立地”做科研——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大豆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主任罗晓》




上一篇:重组蛋白表达相关课题实验常见问题视频详解剖
下一篇:Science:长达9000微米的巨型细菌挑战人类的刻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