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改革亟须做出制度调整和安排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按各类种子的市场价值计算,2014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元,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从“种子工程”实施算起,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至今只有20年不到的时间,现代种业发展还处在产业化低水平初期。

从全球种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现代种业全球化和垄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世界前10大种业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形成寡头垄断地位,市场份额超过75%,仅前三大种子公司(孟山都、杜邦-先锋和先正达)的比重就超过了50%。这些大型种子公司几乎都具备制药或化工背景,并且在向巨型种业集团演进的道路上,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纵向并购方式,并购对象多为拥有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并持有关键性状专利保护权的种业上、下游企业,目的就在于实现种子产业链的内部整合,完成重组后推出的企业产品也逐渐呈现组合的方式,从而使现代种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产业链竞争。今年5月,德国拜耳(世界第五大种子公司)以620亿美元向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公司提出收购邀约,目前双方就收购价格问题进入磋商阶段,如果并购完成,将诞生全球最大种子和农用化学品厂商,市值或超过1500亿美元。除了通过并购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跨国种业巨头之间还频繁签订共同研究开发重要性状(这个性状指的是转基因的性状)的使用协议,利用种子专利技术进行市场渗透,形成种子专业技术合作网络,这是一种“非合并的合并”(non-merger mergers),位于这一网络中心的正是孟山都公司,这也使得现代种业市场也出了类“卡特尔”。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按各类种子的市场价值计算,2014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元,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从“种子工程”实施算起,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至今只有20年不到的时间,现代种业发展还处在产业化低水平初期。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众多,规模很小,产业的聚集度低,前10家种子企业市场销售额不足市场总额的5%,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在全球种业已经进入寡头垄断时期,我国种业市场仍然处于零散型完全竞争状态,真正具备育种繁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数量太少,除了中化集团等大型央企以外,几乎没有种子企业实现了育种与化工纵向综合发展。

中国种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种子研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过程,而种子的自我复制性又使得蕴含在种子内的研发技术面临着较高的被窃取风险,因此,为种业的科研成果提供的专利保护,就成为刺激现代种业投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自然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种业在知识产权领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以争取研发课题与扶植项目为导向种业研发体制,模糊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导致种业知识产权质量难以提高。中国80%以上的品种权申请集中在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大田作物上,加上研发、生产与销售长期脱节的历史影响,品种同质化程度不断加重。发达国家现代种业市场中,主导商业化品种发展的是大型跨国种业集团。但是,我国种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育种由公共研究机构研发成功后,交由地方良种场繁育制种,之后再交由国有种子公司销售,人为地将种子市场割裂为独立的三个子市场。目前,虽然制种与销售已经基本上统一到种子企业内部,但是种子研发还是相对独立,种子企业几乎没有原创品种,企业没有育种能力,只能通过联合开发、购买(部分或者完全)种子经营权的方式来获得销售良种的资格,对于种子品种经营权的商业追逐,正是促使同质化品种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为应对来自于全球大型种业公司的竞争压力,如何使知识产权有效支撑未来种业的发展,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现代农业进入工业化、生物化发展阶段,决定了化工/制药企业对种业进行纵向兼并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孟山都、杜邦-先锋以及先正达等跨国大型种子公司的实践证明,纵横向并购形成的“丰富产品”,经过“科学捆绑”可以为新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提供充分空间。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推动了种业进行并购重组,使种子企业数量在短短的几年中,由8000多家缩减至5000多家,创造了行业奇迹。然而,“大企业并购同质化的小企业”仍然是我国种业并购的主要类型,同时种业市场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仍在以裂变式的速度增生,与全球种业发展的趋势相悖,急需以种业为基础,通过开发优良品种,创建核心品牌,拓展农业上下游产业,实现“大农业”整合。今年3月,中化集团正式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正达公司,并进入审批阶段。如果成功,将成为史上最大的央企海外并购案。作为优化种业产业链布局与对接资本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此次并购还存在着核心技术能否真正为我所用的变数,同时国企管理体制机制和先正达存在较大差异,也为未来整合留下较大障碍。

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上一篇:涉林部门为美国生物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下一篇:杜邦启动玉米糟粕酵母发酵“神器”,糖耗降低25%乙醇增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