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吸引“凤凰”




 
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吸引“凤凰”  
 

近日,《自然-生态与进化》上线的一项研究以陆生脊椎动物保护领域为例,依托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文献信息,量化了评价我国近些年(2014-2018)保护科学的研究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学术“近亲繁殖”(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机构任职)、聘用岗位减少、不利的职业晋升政策导向、人才引进渠道的缺乏导致我国活跃的脊椎动物保护科研工作者数量相对匮乏。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7个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需要合理的保护政策支撑,而合理保护政策的制定则需要科学研究作为基础。那么,我国在保护科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如何?能否支持现有的生态战略?

首先,作者选取了在137所双一流大学和8个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中,从事陆生脊椎动物保护研究的205位研究者于2014-2018年间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处理与分析。

随后作者与英美两国的研究机构做了比较分析。在作者选取的英国54所、美国89所研究机构中,平均每所研究机构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数量是国内研究机构的3-4倍。同时,在脊椎动物保护领域,我国研究所者发论文的影响力(被引率)仅为英美的一半。

“我们发现,脊椎动物保护研究领域的‘亲近繁殖’很严重,留校、留所的研究者很多,这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科发展。”本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说,“近些年,动物保护研究领域招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更愿意选择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等易于发表高分论文的领域。”

因此,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应积极与全球顶尖团队开展合作,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外出深造,并引进国外优秀科研人员,同时资助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项目并建立双边合作基金;

侧重我国和“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国家共同培养学生和研究人员,同时建立双边或者多边合作研究基金;

优化保护研究者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相关指标,培养高质量的研究人员,鼓励国内跨学科保护研究项目,同时加大跨学科保护研究项目资助力度。

“事实上,无论是新兴的保护生物学,还是传统的动植物分类学,2014世界杯网,由于野外条件艰苦、研究周期长、领域内期刊影响因子低等原因,科研人员在绩效评定中处于劣势,这也束缚了学科发展。这项研究提出了改善评价体系、扩大国际交流以及加强学科合作等建议,希望引起重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忠秋告诉《中国科学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253-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上一篇: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学计划”启动 首期投入
下一篇: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