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常见的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病毒,一类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在宿主细胞外环境,病毒既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也不能进行繁殖,只能以颗粒形态存在,即病毒体(virion)的形态存在。病毒死亡,由蛋白质外壳的分裂和核酸退化导致的病毒浓度随时间的降低。死亡的病毒不会感染宿主细胞, 因而丧失对人畜健康危害(没有生物活性,不能主动进入细胞,也不能在细胞内进行复制)[1]。清除病毒的方法有很多,按病毒去除/灭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去污剂(S/D)法、低pH值孵放法、膜过滤法、紫外法、超短时微波加热法、巴氏消毒法和干热法等[24]。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病毒去除/灭活方法。

4种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图为病毒结构

(出自胡志红、陈新文主编的《普通病毒学》)

2.病毒去除/灭活技术介绍

2.1有机溶剂/去污剂病毒(S/D)灭活法

    过去,人们发现甲肝病毒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乙肝病毒通常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但是在胆汁分泌障碍人群体内,乙肝病毒能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概率较高。后来,科学研究发现,这与胆汁能溶解乙肝病毒的脂包膜有关。根据以上原理,通过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使用Triton-X 45这类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去污剂)和磷酸三丁酯(有机溶剂)能够有效破坏类似乙肝病毒的类脂膜:类脂从病毒表面脱落,使病毒失去黏附和感染细胞的能力,从而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且对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小[4]。这种方法就是有机溶剂/去污剂病毒(S/D)灭活法。

    因S/D法具有较高病毒去除作用、蛋白相容性高、易于插入到现有或新开发的纯化工艺中等优点[16],人们便将这种灭毒方法用于血浆、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8,17,18,19]。S/D法作为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是最早得到医疗界的认可,并投入临床中的。因为S/D法满足了以下三点:①能完全有效灭活胞内、胞外病原体及附着在细胞上的病原体;②所选试剂能选择性地进入细胞且不损伤细胞;③经处理后的红细胞不产生新抗原或者抗体,对人体无害。因为S/D病毒灭活处理对多种不同的包膜病毒都能发挥有效的病毒灭活作用,且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因此其通过美国FDA许可,以用于浓缩的人血液Ⅷ因子的病毒灭活,并已广泛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9,10,11,12]。

    在使用S/D法时需要注意:①待灭活的制品中,可能存在颗粒性物质会将病毒包裹其中,这会使S/D试剂无法接触到病毒。因此,需要对制品事先进行1μm或更高的精度的过滤以避免这种风险。②加入S/D后制品应充分混匀,如果加入S/D后再进行过滤,应确保过滤后S/D浓度仍在有效范围内。③S/D试剂要能够与混合容器内每一滴制品接触(特别是罐壁、灌顶上附着的制品可能在灭活工艺结束后又滴入罐内),因此通常是将加入S/D后的制品混合均匀后,泵入另外的容器内恒温,执行灭活程序。④病毒灭活间与后面的生产工序间需要分开,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S/D法缺点也比较明显:这种灭活方法仅对脂包膜病毒有效,对于非脂包膜病毒无任何效果。而且,虽然S/D法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基因毒性、处理物及其衍生物残留﹑灭活后部分凝血因子减低等问题。

2.2低pH孵放技术

    低pH孵放法,是一种化学病毒去除/灭活技术,常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病毒灭活工艺。其原理是利用病毒表面抗原在低pH值的条件下,电荷会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从而使病毒丧失侵染细胞的能力。简单来说,低pH孵放法是破坏病毒包膜的完整性、阻断病毒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途径,使病毒无法感染宿主细胞,起到灭活病毒的作用[20,21,22,23]。

    低pH孵放法虽然因其操作过程简单、病毒灭活效果好,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纯化工艺中常用的关键步骤,但低pH环境容易使重组蛋白不稳定,产生聚体、降解等质量问题。相比较而言,由于抗体类免疫球蛋白在低pH环境普遍表现更加稳定,因此低pH孵放法主要应用在IgG类产品。另外,低pH孵放法具有方法简单、经济实惠、容易操作等特点,已被用于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的灭活[5,6]。




上一篇:4种常见的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下一篇:2021年新高考真题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