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江西公安机关扶



昔日,村民无固定收入,村内无固定产业,成片的土坯房,道路坑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脚泥;

如今,一栋栋房屋排列有序,一座座大棚连绵起伏,远处青山逶迤,近处林下鸡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年多时间里,江西省公安厅驻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严湖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用辛勤汗水和付出,将落后闭塞的贫困村变成了美如画卷的富裕村。

“红色血脉”生生不息,警民携手鱼水情深。一起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还有江西省赣州市各级公安机关驻村、挂点、对口帮扶的124个村、6628户贫困户。

日前,记者深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赣县、兴国、于都等扶贫点,走近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感受他们的深情与担当。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作为革命老区,帮于都县梓山镇排脑村村民脱贫,始终牵动着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心。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于都县公安局车溪派出所副所长、驻排脑村第一书记曾文斌告诉记者。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江西公安机关扶

在于都县排脑村的蔬菜大棚里,驻村第一书记曾文斌正在收苦瓜

起初,贫困户刘贤华对发展种植水稻产业比较抵触,认为种田没出路。为打消他的顾虑,曾文斌等扶贫工作队员带着刘贤华去邻村参观产业扶贫项目,了解相关政策。刘贤华的思想逐渐转变了,以加入村合作社的方式承包了200亩土地种植富硒水稻,一年就收入了5万余元。

2015年4月,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吴俊屹被选派到赣县区湖江镇街坪村任第一书记。“既然来了,就要做好长期驻扎的打算。”他默默地告诉自己。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江西公安机关扶

赣州市赣县区街坪村第一书记吴俊屹帮助贫困户养殖黑山羊

贫困户高开海是留守老人,女儿在外务工,他独自带着一个上初中的孙女。吴俊屹走访了解情况后,决定帮老人一家走出困境。吴俊屹帮老人种植了油茶、花生等农作物,还养了2头牛。当年年底,高开海看着存折上可观的产业奖补收益,心里乐开了花。

在村委办公室,吴俊屹指着墙上的锦旗对记者说:“这面旗就是高开海为了感谢我们驻村扶贫队,特意让他女儿送来的。”

湖江镇湖江村离街坪村仅8分钟车程。在这里,扶贫工作队找到了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

“玉华制衣厂是驻村工作队为解决村里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就业问题,着力打造的一个‘扶贫车间’,在这里就业的贫困户就有21人。”赣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技术保障大队副大队长、驻湖江村第一书记许飞告诉记者。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江西公安机关扶

在赣州市赣县区湖江村的扶贫车间里,贫困户正在缝制衣服

“这些工人都是当地村民,车间实行‘家门口务工’和‘自由打卡’的创新模式,深受村民欢迎。”制衣厂负责人肖玉霞向记者介绍。

在湖江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下站村。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座小山村。作为赣州市公安局的主要对接帮扶村,局党委派法制支队四级警长尹晓辉任下站村第一书记。

对村子的第一印象,尹晓辉仍记忆深刻。“村里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要想帮村民摘掉贫穷的帽子,必须尽我所能。”尹晓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一干就是5年。

“现在党的政策好,这里的第一书记好,有什么事找他们准能解决。”村民李嫂这样形容尹晓辉。

去年一个清晨,尹晓辉刚进村委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了。电话那头的李嫂哭诉:“我丈夫在外务工摔伤了。”

听到这个消息,尹晓辉赶紧来到李嫂家。了解情况后,尹晓辉马上想出三个解决办法:第一,启动临时救助资金,解决眼下的困难;第二,找镇党委书记金家祥,启用助学资金;第三,向社会宣传,争取爱心援助。很快,李嫂的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从“一盘散沙”到“一个拳头”

“解决了村民的产业发展问题,原以为扶贫工作就能一帆风顺,没想到,在一次乡村环境整治中,还是出现了卡顿。”于都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副主任、驻张军村第一书记温树华告诉记者。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17至18日区域沙尘过程将逐渐沉降清
下一篇:细胞凋亡实验(流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