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堤古镇 巷陌里沉淀的千年岁月



目连寺与刘四娘墓。

  初春的射洪青堤古镇是静谧、柔和的,平缓的江水,光滑的石块路,古朴的明清建筑……眼前的一切,仿佛让时光慢了下来。 

  青堤古镇原名“绮川渡”,梁元帝时更名为“清平渡”。隋灭唐兴,皇帝追封目连之母刘氏四娘为“青堤夫人”,从此古镇名才定为“青堤渡”并沿用至今。依山临江的地理优势,让青堤古镇自南北朝时起,便成为了交通畅达、水陆互补的一大重要集镇。这个历史上曾经繁荣兴盛的盐关重镇码头,虽然没有了昔日的热闹景象,但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仍然具有迷人的魅力。

铁水火龙。

  A 繁华古渡  曾为川中重要物资集散地

  青堤因渡得名。 

  “前有梓水,后有环山,左有华严寺,右有会缘桥,更与铜鼓、金鳌、自流、龙池诸名山遥遥相映,诚所谓上通三岛之秀气,下达四海之水源,何莫非灵气之发祥而镇由是以成焉。”留存至今的青堤古碑上,详细记述着古镇的山川形胜。这种依山临江的地理优势,让青堤古镇自南北朝时起,便成为了交通畅达、水陆互补的一大重要集镇,有“誉满蜀中青(堤)洋(溪)柳(树),人欢马叫十里声”之说。 

  岁月变迁,昔日繁华不再。斑驳的木门、陈旧的砖瓦、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无声地诉说着小镇的古老和沧桑,所幸的是,古街的传统格局和老建筑都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沿着场镇的街道前行,两旁典型的川北民居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砖木结构、青瓦铺顶,屋与屋之间环环相扣、构思奇巧,像是一件件串起来的精致作品。大多数老屋仍处在居住或使用的状态,保留着前院门店、后院天井和居室的传统风格,两户人家之间仅以木门相隔。 

  继续往前,还能看到清虚观。因为曾是衙门办公的地方,所以清虚观的建筑布局为衙门专属布局,有公堂、随从房和家眷房,是三进门的大宅院。宅院虽早已荒废,但典型的木质结构至今仍完整保存。 

  经过古寨门,就是青堤渡口了。这里曾是繁荣兴盛的盐关重镇码头,相传康熙年间曾专门设立了盐税关卡和盐运史衙门,渡口左侧设有炮台,每日午时放三声炮以示威严。所有的船只都要在青堤渡接受检查才能放行,若有不遵命令的船只,立刻就用大炮将船击沉。 

  另外,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高祖李文熙也曾在青堤做过管理盐场的官吏。 

  事过境迁,风化的寨门,显旧的老屋,被脚步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成为了后辈人了解历史的证据。那一棵棵遮天的古榕树,那一级级长着青苔蜿蜒而上的古老石梯,还有涪江边岩石上那成百上千个拴船的石孔,都清晰地记录着青堤码头昔日的辉煌。

古树。

  B 目连故里  孝文化在此弘扬传承

  据载,唐太宗李世民曾敕封两个圣僧,一个是“西天取经”的玄奘,出生于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俗名陈伟。一个是“幽冥救母”的目连,出生于射洪青堤渡,俗名付萝卜。在佛教典籍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流传甚广,感人至深。 

  在小镇目连寺旁,有一方坚石高垒、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庞大墓冢——“刘氏青堤之墓”。冢前有碑:“唐圣僧目连之母,刘氏青堤之墓”。碑侧有墓联:“一门三代慈善,两朝五受皇封”。额刻:“忠孝善全”。 

  初唐诗人陈子昂曾为该墓题诗:“百里洪州望无涯,臻及唐初起圣家。目连慈渡镶恻远,刘氏香花玉女华。” 

  相传,在南北朝时,涪江流经红庙子武显庙山边,青堤只是浒溪河的渡口,名曰绮川渡。渡口两岸住着两家大户——溪东付府和溪西刘府。据《目连传》记载,付萝卜父亲付相生前广结善缘,死后升天。而其妻刘青堤受人怂恿,在付相死后违背付门斋戒清规,大开荤宴。付萝卜得知母亲的所为后,决定以良苦的用心去温劝母亲。于是身背靴子,口衔铁环,伏地求母乘骑,意要母亲回心转意。感到委屈、羞愧和气恼的刘氏四娘暴疾而亡。 




上一篇:2021贵州黔西南部分企业引才报名入口(3月11日起
下一篇:万华化学:3月份中国地区聚合MDI价格上调7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