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增进民生福祉,广州民政做了这



信息时报讯(记者 马泽望 通讯员 廖培金)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民政局围绕“三个聚焦”,坚持“人民至上”,紧扣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坚持高点站位、感恩奋进,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先行先试,“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格局生动形成,“出新出彩”“走在全国前列”的成效明显。近日市民政局回顾过去五年做出的成绩,在多方面体现了广州民政以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初心。

1、做好兜底保障和普惠性服务

“十三五”期间,广州民政高标准、高水平提升民生保障,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兜底保障和普惠性服务指标全国领先。

社会救助更精准易及。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1080元/人/月,比“十三五”初期增长66.2%,联动提高特困人员、孤儿、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等其他救助标准,民生综合保障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先后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临时救助办法,以及特困救助供养管理、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分类救济、消费性减免、价格临时补贴等政策文件,不断健全救助政策体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深度衔接,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和集中供养满足率达100%,实现生活供养和照料护理“双保障”。

积极实施临时救助,出台生活困难务工人员一次性临时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解决部门协调难题。对困难群众衣食住行医等问题,实施分类施救,落实前置救助,全面开展民政服务对象就业能力提升行动,从源头减少救助量,切实织密织牢兜底保障“六张网”,全市约4.68万名低保对象、6300多名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8100多名特困人员保障到位。

建设低保系统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申请“一证一书一清单”改革和社会救助事务“全省通办”、低保业务“全城通办”,着力提高救助效率。通过“粤省事”、“穗好办”等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刷脸”申请社会救助,使救助更为易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现与60多个单位30类信息共享,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救助申请人“财产价格复核机制”,不断提升救助精准性。

持续实施救助管理工作质量大幅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流浪救助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市本级和番禺、花都、增城区受助人员安置中心建成使用,妥善安置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大力推进街头主动关爱、站内救助服务管理和寻亲送返工作,实现救助量、滞留量双下降工作局面并持续巩固。

残疾人福利工作稳步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至每人每月175元、235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16.7%、56.6%。将3-4级精神、智力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享受范围,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指导各区排查贫困重度残疾人基础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照护服务内容。推动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更好服务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和伤病人等康复群体。

2、心系“一老一小”守护颐乐童心

“十三五”期间,广州民政着眼于“一老一小”两类群体工作,为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困境儿童保障切实加强。

用心托起老人暖暖的幸福。深入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聚焦“老有颐养”,坚持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定位,有力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养老服务格局,广州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全市建有4000多家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床位7.2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持续达到40张;统筹推进“3+X”创新试点,落地56项老年人照顾服务创新措施,全方位延伸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具备全托、日托等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服务设施、老年人群、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服务内容多层次。

优化提升助餐配餐,全市建有长者饭堂1036个,比“十三五”初期增长4.6倍,实现城乡和全部重度残疾人全覆盖。医养结合、“家政+养老”实现街镇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施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实现80周岁及以上重度失能人员照护险全覆盖。建立“护理员+家政员”养老服务队伍,试点建设690张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99%,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多支撑。连续10年将养老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编制《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2019-2025年)》,累计投入6.1亿元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大养老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养老专业学费减免十项优惠措施。




上一篇:艾尔兴“光生物学疗法”,轻松补充光营养,天
下一篇:同频共振,融入“十四五” 融侨集团坚定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