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公民环境行为在不同领域差异明显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14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获悉,与201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公众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总体有所提升。更多受访者认为呵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等行为对于保护环境很重要,人数占比提高了10%—20%;特别是在践行绿色消费和分类投放垃圾方面,经常绿色消费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增加了一倍,垃圾分类践行较好的人数占比增加了两成以上。

  公众对各类绿色消费行为重要性认知程度与践行程度人数占比

  调查显示,尽管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呈现明显差异:在呵护自然生态(91.5%的受访者基本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选择低碳出行(68.5%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和节约能源资源(60.9%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方面,践行程度较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参与监督举报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方面,公众表现较为积极;践行程度相对较差的是绿色消费(五种对应行为践行程度在29.3%—48.4%)、减少污染产生(45.6%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少吃露天烧烤)、关注生态环境(45.9%的受访者经常关注环境信息)和分类投放垃圾(54.2%的受访者经常做到)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

  调查发现,公众高度认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多数受访者(68.5%)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70.1%);超七成公众对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较三年前有所增加。其中,京津冀地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感受最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超过80%;长江经济带受访者对所在城市过去三年水环境质量改善感受较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为5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

  不同环境信息关注程度人群对环保理念认同的人数占比情况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人群在本次调查的所有环境行为表现上均明显好于不关注人群,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较高的人群行为也明显较好。可见,采取合理多样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发布,可以有效促进公众生态环境行为提升。”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指出。

  本次调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主要在互联网线上进行,回收有效问卷72163份,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内容涵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十个行为领域,包括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和共建美丽中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蕾)

[ 责编:李伯玺 ]




上一篇:煤炭行业信用债分析系列二:煤企区域差异VS结构性投资机会
下一篇:mRNA技术是否能颠覆制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