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翻开发黄的2009年的《红河日报》,一条消息让人眼前一亮:2009年8月24日,位于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委会的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亩产916.44公斤,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随后,袁隆平院士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以下简称高原育繁示范中心)成立,办公室设立在个旧市。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高原育繁示范中心指导工作
2015年,高原育繁示范中心示范基地亩产1067.5公斤,打破了世界纪录,从此以后,示范基地一次次再创新高,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
2018年,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红河日报》刊发了题为《红河州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再创亩产新纪录》的报道。但这不是终点,2020年,高原育繁示范中心的目标是亩产1200公斤。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2018年,超级杂交稻取得产量新突破
6月16日,记者在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50亩的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基地看到,第二代组合“超优1000”和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长势良好,水稻种子和技术都由袁隆平团队提供。袁隆平院士曾多次来到这块试验田,红河日报社记者也曾多次来到这里,写下多篇报道。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
该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福昌带领着团队来到这里,登记叶龄、分蘖,做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这是他们每天要做的功课。中心工作人员庞云华和段孟娅相互配合,一个在叶片上做记录、查看水稻的分蘖情况,另一个做好登记。根据这些数据,技术员精确算出水稻所需要的养分,然后科学定量施肥和放水。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工作人员在记录、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一颗水稻种子能够分蘖(枝)25个,最终能够成活13至14个,长出13至14个稻穗。“这是个精细活。”王福昌说,栽种水稻时,行距、株距等技术规范都是按袁隆平院士团队制定的方案执行。他拿着铲子查看每一块田的水稻生长情况,决定田里要放多少水。王福昌用手拍了拍水稻叶子,几只白色的小虫子浮在水面上,然后一蹦一跳不见了,这就是害虫“稻飞虱”。王福昌说,每周都要认真观察病虫害,确定要用什么药杀虫。“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王福昌指着田里的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说,这个灯通过电击杀死害虫,他取出灯上的容器,里面装满各式各样的害虫。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在田里安装性诱剂装置,捕杀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稻田里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
《连续五年(2015-2019年)超级杂交稻连片示范种植突破16吨/每公顷》,《红河日报》的报道见证着这块试验田的奇迹。王福昌指着一块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从种子处理、播种盖种、盖膜保温、插秧、施肥、打药,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实施方案进行,中心10位成员不敢有一丝懈怠,每天都待在试验田里。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工作人员在田里安装性诱剂装置捕杀害虫
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在红河州有3块示范基地,除了新瓦房村外,还有两块分别在蒙自市草坝镇前进村(101亩)和河口县坝洒(70亩)。
前几年,家住个旧市的王福昌每年都要到湖南长沙开会,3月,袁隆平院士对当年的工作做安排部署,12月,他们要开总结会。每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技术人员都要来红河州做技术指导。王福昌听袁隆平院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粮食安全马虎不得。王福昌每年看到测产结果,超级杂交水稻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时,都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骄傲。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王福昌在查看病虫害
2018年,在《红河日报》等媒体的见证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个旧市,袁隆平认为红河州种植超级稻有一定潜力,他希望能够培养一支本土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团队,提升云南省在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创新方面的能力,这些超级杂交水稻经过定型后推广,将会有效提高云南高原地区的稻米产量。同时,将优良品种推向适宜种植的地区,将研究成果辐射到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国家及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每一项贡献都在改善人类“吃”的问题,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文友说,期待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到那时,欢迎《红河日报》再来记录这件发生在红河的大事。
记者:王宗林 文/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本报资料库
责编:张哲心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热线:0873—3055081 13808772119
原标题:《红报里的红河变迁 | 见证:红河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上一篇:河南强阳离子交换树脂单价
下一篇:基于酶单分子纳米胶囊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