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节水文化体系



   
 
着力构建节水文化体系  

   

分享到:

   
 

 

  □彦橹

  我国开展节水工作有近30年的历史,在全面推进以水资源管理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但也存在着全社会节水意识普遍不强,节水优先地位尚未牢固确立,“节水优先”理念与水资源管理结合不够等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节水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节水文化的体系化建设,相应的对策研究滞后。

  节水文化的重要性

  节水文化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靠节水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节水文化要在节水型社会的达成上起到高度的支持作用,这是打造节水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加快建立健全以“节水优先”价值观念为准则的节水文化体系,对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二是机制或制度的层面;三是思想观念的层面,也就是节水意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问题的最终解决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生产技术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创新,更需要精神层面上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转变。这种文化转向必然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文化,即节水文化。

  节水文化的内涵

  节水文化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大结构要素,即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行为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等组成的,并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排列,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整体。按照文化内涵划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节水文化的精神层面。这是节水文化的灵魂,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在推动力。“节水优先”是对水利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节水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理念先行。节水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以“节水优先”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实现精神领域的一系列转变,包括节水价值观、节水伦理观、节水消费观的转型。

  二是节水文化的物质层面。这是由人们创造的水环境和各种水物质设施等构成的环境与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是节水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包括水环境、水工建筑物、各类节水产品等。这是节水文化最直观的部分,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三是节水文化的制度层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形成有效的节水制度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激励机制。从文化建构的角度看,制度与制度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就需要廓清制度文化的概念。制度文化是制度建设的“内核”和“灵魂”,是设计制度以及对制度的认识、评价、认同所依赖的观念系统。我们应当在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的核心理念,包括节水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制定过程。

  四是节水文化的行为层面。这是人们在节水建设管理、水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以人的行为为形态和动态形式为存在形式,主要包括节水政治、节水科技、节水消费、节水管理、节水教育、节水文艺等活动。其中,节水政治就是把维护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工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为推进节水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节水科技就是要把“节水优先”价值理念引入水利科技研究和实践,为优化节水系统提供科技支撑。节水消费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应自觉以实用节俭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准则,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善待水环境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加强节水文化体系化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它的体系化,节水文化也是如此。所谓的体系化,就是使事物成为体系的过程。节水文化体系化建设,就是要使节水文化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及其与节水组织管理体系相融合,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体协调运作的过程。“体系化”即要首先确立节水理念体系尤其是“节水优先”的核心价值观在节水文化体系建设和节水管理中的统帅地位,以此统筹规划、提纲挈领,形成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节水文化体系。




上一篇:着力构建节水文化体系
下一篇:广东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