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人|风起基因测序,成都登上全球“舞



科技创新内生力从何而来?

科技企业发展力从何而生?

一切离不开关键的科技人

今日起

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联合雨前顾问

共同开设【成都科技人】专栏

用“比学术期刊大众化

比新闻报道专业化”的视角

聚焦成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前行者

从产业前沿观察到行业动态分析

从技术壁垒构建到产品打磨迭代

通过对话成都的硬科技从业者

推出聚焦成都的科技产业深度内容

今天,首先从我国首台纳米孔测序仪谈起,将视线聚焦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

科幻电影中,常有在太空飞船中进行基因测序的情节,不过这一情节的科幻感越来越弱——2016年人类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的基因测序,其结果与在地球上的测序并无二致。科幻已经成为现实。

得益于商业宣传,基因测序经科普祛魅了成百上千次,并通过“产前筛查”这类医疗应用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么看来,在太空进行基因测序,不过是将一个在地球上做滥了的实验搬到太空复现,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呢?

▲NASA宇航员Kate Rubins在太空进行基因测序

事情没这么简单。

成都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教授介绍说,虽然基因测序已经很容易实现,但目前大规模使用的测序仪却相当笨重,且这些仪器大多基于光学原理,有复杂而精密的显微镜系统,稍有晃动,就需调校。火箭发射震动剧烈,航天器又经常需要加速变轨,把又大又重的仪器发射到轨道上,还要保证光学部件随时可用,几乎不可能。

如何破题?科学家们打算另辟蹊径,从源头出发,让基因测序摆脱对光学系统的依赖。2015年人类首次实现的太空基因测序,其关键正是运用了一种基于测序新原理——纳米孔测序的仪器。这种小型化且在移动条件下也能使用的测序仪,让人类最尖端的生物技术成功迈过“太空”这道门槛,意义不可谓不大。

为太空基因测序提供技术支持的牛津纳米孔科技(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下称ONT),是全球首家研制出纳米孔测序仪的公司。去年9月,齐碳科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纳米孔单分子基因测序仪,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ONT成立至今超过15年,累积融资约8亿英镑(约合72亿人民币);齐碳科技创立至今不到5年,累积融资额仅为ONT的2%(截至2021年3月,齐碳科技累计融资1.63亿人民币)。但从0到1地研发出纳米孔测序仪,ONT花了9年,齐碳科技仅用了4年。

中国首台纳米孔测序仪是如何诞生的,这为成都带来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专访了谢丹教授,意欲挖掘背后的故事。

谢丹是成都七中的毕业生,从中科大赴美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前后,谢丹回到成都联合创立齐碳科技,现同时作为博导负责华西前沿医学中心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室。谢丹回国的一大初衷,正是要造出可商用的纳米孔测序仪。

背景

风起人类基因组计划

提到基因测序,绕不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该计划旨在通过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中30亿个碱基对序列,从而达成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目的。

从1990年正式启动到2003年宣布完成,HGP吸引了中、美、德、日、英、法六国超千名科学家参与,被誉为和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并列的人类科学史上三大工程。

▲2001年《自然》发表文章称HGP进度已达90%

但HGP只是把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了出来,离基因测序发展成造福人类的产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原因之一,在于高昂的测序成本。首个人类基因测序,花费了30亿美元,而就算在HGP完成的2003年,要对特定某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也高达5000万美元,而这也是第一代测序仪。

目前,占市场主流地位的二代测序仪,主要是以高通量为特征的下一代测序技术。二代测序仪的出现,已经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实质影响,并衍生出一系列应用场景,比如产前筛查,比如遗传疾病诊断等。但这种影响还不够深入,产业化也不够充分,测序成本依然较高,让整个基因测序产业处于一种“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单分子测序为特征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则在同步发展,其中就包括纳米孔测序。

谢丹告诉我们,最初业内认为,二代测序和纳米孔测序是一对互补技术。

二代测序虽然结果准确,但测序读长很短,实际测序时需要把一条完整的长基因打碎成多个片段,最后再把不同片段的数据还原成完整数据,这过程就像拼图一样,耗时耗力,在数据还原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错误。而纳米孔测序读长很长,可以测一条完整的长基因,这给二代测序提供一个如何“拼图”的全局参考,提高了整体的测序效率。




上一篇:宠物饮食小贴士:这些食物,万不可过量
下一篇:短道荷兰站男队首次获银 刘秋红夺金王?骰褚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