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准生物完成安龙基金投资的数千万元融资,专



动脉网第一时间获悉,近日,臻准巴西vs瑞士让球 完成了新一轮数千万元的融资,投资方为专注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安龙基金。

 臻准生物成立于2016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聚科生物园区,专注于数字PCR产品研发与生产。臻准生物创始人兼CEO郭枫透露,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迭代和注册报证。

 臻准生物的核心团队既有来自全球领先医疗器械公司的高管和营销专家,也有微纳加工、精密仪器、图像识别、生物试剂和应用等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始人兼CEO郭枫曾就职于安捷伦、美敦力等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经验。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李东栋博士是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和生物纳米领域的专家。

 跨行创业,锁定数字PCR技术

 工作几年后创业,这是大多数创业者的人生路径。郭枫也是如此。

 2004年,郭枫从上海交大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就职于一家半导体外资企业。八年之后,郭枫从企业离职,来到一家外资医疗器械企业。从半导体到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度很大,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当被问及自身的工作经历,郭枫表示:“打工终究不是一辈子的事情,我的内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开一个公司,创一番事业。”郭枫坦言,半导体行业需要大投入,门槛高,不适合个人创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医疗健康无疑会是一个朝阳行业。2012年,郭枫毅然决定投身医疗器械行业。

 在这家医疗器械企业,郭枫担任测试部门经理,前后做了4年。这4年的经历,让他完整地了解了医疗器械行业的流程和管理。随后,他又受邀加入校友创办的企业,负责市场开拓。在此期间,郭枫碰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萌生了一起创业的念头。2016年,臻准生物正式创立。“早期就我一个是全职,其他合伙人都是兼职。”郭枫笑谈。

 在分子生物领域,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为什么当初要锁定数字PCR技术呢?“选择数字PCR技术作为创业方向,是有多方面的考量的。”郭枫解释说。

 首先,这一项目必须要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其次,要与创业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相匹配,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三,为未来的融资考量,该项目要属于热点领域;第四,要有创新性,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第五,要有市场但相对小众,市场竞争不是那么激烈,便于创业者进入。

 创始成员有2人是做材料化学的,有1人从事软件开发,还有1人是医疗行业的专家,这些跨专业人才的合作为研发数字PCR技术奠定基石。

 

全新的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应用前景广泛

 PCR,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简写,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从PCR技术发明至今已过30年,目前,PCR技术刚好发展到第三代。在过去的30年里PCR技术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代PCR技术叫做终点PCR,利用普通PCR扩增仪来对靶基因进行扩增,然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分析,只能进行定性分析。第二代PCR被称为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也叫做qPCR, 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能够指示反映进程的染料或荧光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的积累来监测扩增产物的积累。最后根据荧光曲线来判断结果,并可以借助Cq值和标准曲线来定量。第三代PCR技术叫做数字PCR(Digital PCR, dPCR, Dig-PCR),这是目前一种全新的PCR检测方式,能对核酸进行检测和定量,采用直接计数目标分子而不依赖任何校准物或者外表,即可确定低至单拷贝的待检靶分子的绝对数目。

 在国外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数字PCR已经得到行业的普遍看好并开始进入临床市场。去年11月,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领投知名数字PCR厂商Stilla Technologies 1600万欧元的A轮融资。同在11月,在美国召开的分子病理学协会年会上,罗氏报告了其数字PCR仪的研发进展。2019年初,第37届摩根大通医疗保健大会上,凯杰宣布已经从波士顿公司Formulatrix手中收购了数字PCR技术。2019年2月中旬,伯乐数字PCR系统获FDA批准。反观国内,以臻准生物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初创公司投身到数字PCR领域。

“数字PCR作为最新的PCR技术,可以将核酸分子(DNA或RNA)分割成数万至数百万个微反应单元,然后对所有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单分子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郭枫解释道。

 不同于终点法PCR和qPCR,数字PCR是在单分子水平的扩增和光学检测,因此具有更为出色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精确度。数字PCR在肿瘤液体活检、无创产前检查、病原和环境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基因组学研究、测序文库质控和结果验证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芯片和算法是数字PCR的核心




上一篇:上海睿赛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OO邹诚: RT
下一篇: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