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与危害(一)(1)



回到原点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与危害(一)(1)

金微

    《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作者郭成林以重刑犯人的身份受审再次引爆国内对转基因问题的关注,郭成林对金龙鱼大豆油的质疑主要有三点:转基因大豆产业链、转基因油的危害、转基因油的加工萃取。第一问题涉及到转基因产业及粮食武器问题,第三个问题涉及到油料加工的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转基因油由转基因大豆提取,因此提转基因油不得不提转基因大豆,本文基于转基因技术过程探讨转基因食品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不针对哪种转基因产品,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跨省追捕。

    对于转基因食品众说纷纭,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环境、专利、粮食安全等,还有其他国家对转基因的态度,比如美国人吃了多少转基因,欧洲人不吃转基因等等,我认为不管他们吃不吃,如果这项技术确实存在风险和危害,我们就应该回避或更加谨慎。由于信息空前混乱,我主张回到转基因的起点,从转基因技术过程,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和危害。如果你大致了解了,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要知道转基因食品就得先了解转基因技术,要了解转基因技术就得先知道转基因,要了解转基因先了解下基因。基因是具有一定功能的DNA片段。我们需要知道DNA又是什么。DNA是一整条脱氧核糖核酸链。这是一个分子,但是这个分子非常的大。大到用显微镜就能够看得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DNA叫做染色体。所以,DNA、脱氧核糖核酸链,染色体三个概念,基本上是一件事。

    如果A生物,举例说是一种虫子吃了要死的草,的这个特性要放到B生物上,举例说是玉米。怎么办呢?原本玉米不能让虫子吃了死。那我就找到A生物里面这种让虫子吃了死的基因段,剪下来,找到一个玉米的某个DNA链,把它剪断,然后将A生物这段基因补进去,两头一粘。

    于是,这样理解转基因技术就容易的多了,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基因组中,使得受体生物获得新的性状。

    转基因作物自1994年商业化推广到现在不到20年,已有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等,还有转基因木瓜、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蔬菜等,插入的基因不同,生物体获得的性状也不同,如转基因西红柿是插入深海鱼基因,能够长久保存。不过,当前世界90%的转基因作物是针对作物抗性的,即抗虫和抗除草剂农作物。前者插入Bt(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获得抗虫性状(只能抗鳞翅目昆虫,如棉铃虫、稻卷叶螟、玉米螟等),主要用在棉花水稻玉米上;后者插入一种根癌农杆菌中的合成酶基因使之获得抗除草剂性状,主要用在大豆和油菜籽上。

    现在流传最广泛的一则转基因谎言是转基因水稻能增产、提高产量、养活更多的人,转基因专家言之凿凿地称“转基因是解决粮食短缺现状一个‘唯一可取’的技术”,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这是瞎扯!转入一个抗虫基因,只是部分替代农药实现少打农药的暂时性措施之一,绝无增产功效,因为抗虫基因本身不会增产。专家说世界存在增产的基因,这不排除,那等专家找到再说,你可以神话转基因,但你不能将现有的商业化转基因品种建构在虚假信息。

    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仅仅是将福建省谢华安科研团队1981年育成的“汕优63”这个“退役”的品种“转入”抗虫基因,重新被命名为“Bt汕优63”,就坐上了中国转基因水稻之父的交椅。这让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在国务院(关于转基因水稻)座谈会上也直斥: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

    从种性上讲,农作物产量取决于农作物品种内部的基因组成(基因型)。决定农作物产量性状的“多基因”之“多”,可以说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说多到涉及农作物的每一个基因。生命系统或基因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赖于涉及农作物产量的所有基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的提高,因此,任何指望通过增加或改变个别基因就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农作物品种是通过转基因提高产量的。

    现在专家只是找到Bt(苏云金芽孢杆菌)、根癌农杆菌这类小细菌作点基因改造,然后将这些基因转入到植物体内,就是这一技术得到的转基因作物,被专家吹得神乎其神。




上一篇:转基因到底有没有危害?吃了转基因的油会怎样
下一篇:贝瑞基因: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之法律意见书